小米汽车近期正陷入退订风波。
风波导火索是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款标价4.2万元的选装件曾被小米宣传为“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小米CEO雷军此前更强调其“内部结构全改,双风道直通轮毂散热”。
宣传成果肉眼可见,不少消费者下单。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发现,实际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质疑产品与宣传不符。
与以往不同,退订风波愈演愈烈,小米和雷军没有积极走向台前,主动和车主沟通。
通常,车辆出了问题,车企自有对应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小米的退订风波中,舆论情绪不止一种。除了对选装件功能的疑惑、企业品宣的质疑,还有对企业家的信任被辜负的失望。
事实上,从安徽SU7事故后,小米汽车就处在风口浪尖,其他业务也受到影响,包括自研芯片在内,一系列产品和技术发布会无限延期。雷军的社交媒体降低了发布频率,没了生活化的分享。
小米身上,被赋予很强的雷军色彩,而小米汽车更为集中具象。企业家IP与产品深度绑定,在小米造车的业务上做到了极致。
从某种程度说,雷军就是小米,小米就是雷军。
企业家IP的顺风局,对产品的加持、对品牌的塑造、对销量的带动,常有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也容易产生“花小钱办大事”的意外之喜。
遇到逆风局则完全不同,它会在产品口碑逆转上反向加力。流量的反噬、舆论的反转,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营销,企业家IP负效应则展现无遗。
好坏同源,对企业家IP同样适用。既然享受了某些优势,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企业家IP运营,尤其要警惕与产品力失衡,加剧品牌的信任危机。
企业家IP,用上了流量的红利,就要承担对应的风险。小米是行业顶流,舆论用造神冲动给小米及雷军本人加持热度后,如今也不留情面冷眼相待。
强化的个人IP,势必带来泛化的大众认知,这些曝光效应和认知移位,都可能成为企业家IP的衍生品。
企业家被裹挟其中,唯有做好自己的产品,才是个人IP最扎实的支撑。
从几十块的消费品到几十万的车,消费者最终为产品买单,企业家最强最真实的存在感,最终要依附于产品之上。
5月10日,雷军再度更新微博。他说,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这一次,“艰难”应该包括对企业家IP双刃剑的反思。
企业家IP的锚点,不只是基于个人魅力的“好偶像”,更是基于企业产品力的“好当家”。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