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险频道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险企如何助力防灾减损、风险减量?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李秀梅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5-05-11

即将到来的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防灾减灾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保险业如何推进风险减量服务,如何推行巨灾保险巨灾债券分散风险,如何加强科技防灾、利用新技术提升监测能力和降低风险,是行业近些年持续探索的课题。当前,保险业在助力防灾减损方面有哪些举措?将风险减量服务前置,还需要险企有哪些硬核能力?

图片来源:壹图网

“防重于赔”持续深化

地震、台风、洪水……这些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两年,保险业在灾害防范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今年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健全保险体系,发展巨灾保险”。

从保险业自身来说,也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防重于赔”的理念不断深化。去年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出,“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健全保险应急服务机制,改进风险减量服务,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鼓励财险公司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在具体落地方面,北京商报记者从中国人保处了解到,2024年该公司实施风险减量工程累计降低社会面损失超10亿元,自主研发“巨灾安澜”平台集成9大类9900万条风险数据,为风险减量服务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多灾因、多年期、多层次”保障体系,在“摩羯”台风等近40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提供保险保障。2024年,平安产险自研的“鹰眼系统”灾害管理平台发送灾害预警信息超105亿次,覆盖超6700万个人及企业客户,帮助提升企业和个人防灾减灾成效。

在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通过提供专业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服务,保险公司能够帮助企业和社会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的风险减量服务,不仅降低了赔付成本,还提升了整个社会面对灾害时的恢复能力。

探路风险减量新模式

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已成为保险业推动转型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方向。

不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风险减量服务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当前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推进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业内人士指出,大部分保险公司的风险减量服务还仅限于传统的风险查勘、隐患排查、预警提示、宣传教育等方面,而在维护保养、监测分析、应急演练、信息咨询、质量检测等深度、专业性保险风险减量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一些保险公司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运用投入方面力度不大,风险减量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因此,在业内专家看来,保险业还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一步改善和强化风险减量服务的水平。余丰慧指出,首先,险企需要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和预测,以便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此外,险企还需要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开发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一支既懂保险又懂技术的专业团队,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巨灾保险、巨灾债券持续扩容

保险公司加强科技赋能、助力防灾减损的同时,巨灾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去年,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扩展了巨灾保险责任,以城乡居民住宅及室内附属设施为保障对象,保险责任在现有的破坏性地震的基础上,扩展增加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各地也在加速探索巨灾保险新模式。如2024年初,河北省为全省城乡居民投保综合巨灾保险,这也是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落地河北。

除了巨灾保险,巨灾债券也在帮助保险业提升风险分散能力。

据了解,巨灾债券是保险连接债券的一种,通过将和保险相关的一些非金融性风险证券化,把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以此弥补传统保险和再保险市场承保能力的不足,实现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融合发展。2024年最后一天,太平再保险在香港发行了亚洲首支双风险、双触发机制巨灾债券。

中再产险表示,巨灾债券可以多年期结构化设计,稳定保险公司预期,解决保险公司对巨灾风险“不敢保”的问题,让保险公司有信心有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灾害保险保障。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