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作为多目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体系,强调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公平、环境和谐、合作治理等方方面面。相较于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的企业发展模式,这种多目标的均衡协调发展模式需要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的共识与努力。在多维度的变革与转型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冲突。然而随着 ESG 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通用语言,发展 ESG 已成为不可逆的潮流,无论被动等待还是主动出击,推进 ESG 战略已经成为摆在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发展 ESG 不仅是公司提升市场影响力和拓展业务版图的重点,或许还能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系统良知——企业的精神境界
系统良知的提出——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最先提出“系统良知”概念,并应用于家庭系统问题诊断。随后,德国心理学家克劳斯·霍恩将这一理论的应用延伸到商业领域。他认为,企业组织也是有生命、有灵性的系统,系统良知是个体和个体间形成的无意识认知。这种无意识认知会影响到企业里个体和组织的发展。即当管理行为符合系统认知的方向,团队趋于平衡、和谐;相反,如果管理行为不符合系统认知的方向,系统将进行自我修订、调整,出现失衡、冲突、矛盾等现象,如果冲突持续恶化,甚至带来崩溃和毁灭。无独有偶,500年前王守仁以“儒”为骨架,融合“释” 与“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并提出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同样强调了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在价值。在商业领域,良知意味着企业家应关注企业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
组织的隐形动力——彼得·德鲁克认为,一个组织只能在“全体成员”的精神境界范围内成长,不可能超越这个精神境界,如果企业的精神境界高,企业就能够做大做强。在“知识就是力量”的数字时代,“做事情”的劳动者本质上是自我引导的。经理人员无法对他们的工作过程或思考过程进行干预,只能提供指导与帮助,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工作热情和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善意,释放人本身固有的创造价值、为他人创造福祉的潜能、意愿和能力。在冰冷的数据、程序、规则、制度背后存在着良善的深层假设,即组织的精神境界。即使当商业利益与“真善美”发生冲突时,企业内部还能保持“正道正业”的向善力量去面对、去解决。系统良知便会成为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内在隐形动力,使得企业能像自然生命体一样有机协同、革故鼎新。
为系统良知注入向上、向善的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ESG理念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一些行业翘楚积极推进系统良知和经营逻辑的融合,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和日常管理。2019年,腾讯确立了“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与愿景。如今这一理念已深根于腾讯人心中,成为腾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科技向善”,让科技连接善意,帮助别人或为他人发起的向善行动提供支持,成为一种具有正能量的“时尚”。2021年,腾讯将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纳入公司战略,并将这一战略实施方法归纳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模型”,这一模型以“用户(C)、产业(B)、社会(S)三位一体”的企业价值新形态,探索着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解法,这是腾讯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社会责任的坚守。
马化腾认为:“如果科学技术要发挥杠杆作用,它就需以人为本、以关心人与社会的人文价值为参照,着眼于真正为人类增进福祉,并形成广泛的共识、协作与行动,才可能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商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各方都需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通过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提高企业对社会影响力的关注与讨论,引导和激励企业为系统良知注入向上、向善的力量;共同推动商业文明的进步。
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发展依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任何企业得以生存,都是因为它满足了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实现某种特殊社会目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系统的稳定。这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实现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21年,阿里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提出面向未来的三大目标: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率先实现云计算的碳中和,成为绿色云;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
阿里开创性提出“范围3+”概念,“用负责任的科技,创造可持续的未来”。为此,阿里将进一步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与物流的低碳发展。当企业从本地部署的IT基础设施转向云,平均能降碳84%。在能源使用上,阿里承诺自2030年起,云计算电力供给将100%采用清洁能源。
创造价值,共同成长——没有一家企业可遗世独立,只要在产业供应链上都受到客户端牵引。稳健的ESG主张是与利益相关方包括客户、监管机构、员工和社区之间形成更强有力的社会契约,这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要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商业信用,让伙伴觉得价值可信,还要求企业志存高远,与利益相关者思维融合、相向而行,实现多维度的资源共享和能力共建,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共荣。
随着人类迈入“数智”时代,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新的世界秩序与规则,华为一直怀揣用科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初心,持续围绕“数字包容、安全可信、绿色环保、和谐生态” 四大战略积极采取行动,以科技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2021年11月,华为在华为松山区园区召开“五大军团”誓师大会,旨在通过自身5G技术优势,在煤矿、公路、海关港口、智能光伏、中心能源这五大领域数字赋能!如今华为5G应用也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实现5G远程采煤,通过5G远程操控系统,让煤矿工作者从条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走了出来,在办公室即可完成采矿工作。华为先后成立了20个军团,在采矿、港口、电力、医疗、教育、政务、金融等领域做深做透,为产业升级赋能,与客户共同成长。
自强不息才能生生不息——公司治理在企业竞争和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ESG因素和科学治理方法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过去的组织驱动主要依赖管理者的决策,而未来则需要依靠机制、规则和数据。在数据和规则治理的背景下,企业应依法依规自主运作,摆脱过度依赖管理者的“人治”,从过去的战略、运营和财务管控模式,逐步过渡到“战略+数据管控”的模式,从而打破组织发展的局限,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分工。在数字组织、透明组织、可视管理和智慧决策的环境下,上级单位明确战略方向,下级单位自行确定战略目标和规划,运行过程数据实时留存于平台之上,在规则治理下有序运转。因此,构建一个融合ESG理念和科学治理方法的治理体系,对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三位创始人在创建新东方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合伙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现实中,新东方创业过程和公司治理比电影更加精彩,也正是新东方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让其闯过“双减”危机,重获新生。因政策调整,新东方在教培新政中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和困境。面对这一困境,俞敏洪展现出了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和责任感。新东方投入近200亿元现金,仅在一天之内就退还了所有家长和学生的学费,为4万名员工支付了N+1的遣散费,并自费将捐赠的8000万套课桌椅送到山区。俞敏洪表示,他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新东方账户上保留足够的现金。这样,即使新东方突然倒闭,他也能确保有足够资金解决员工遣散和学生退款问题,不给任何人留下后顾之忧。“双减”带来的影响并没有褪去,反而愈演愈烈。在K12最艰难的2022年,俞敏洪带领教师转型,直播销售农产品。东方甄选迅速崛起,充满诗书底蕴的直播火了,新东方股票5天暴涨600%,实现了逆境中的重生。最近,俞敏洪在直播间公开表态,东方甄选绝不允许收任何坑位费,“这样商家跟我们的合作就变成了特别纯粹的生意关系,而不是绑架关系”。俞敏洪认为,收取坑位费会使商家倒过来绑架平台,最终平台为了赚钱,无论产品是否合格都会放上去,损坏消费者利益。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对诚信、良知的坚守,让俞敏洪一路走来始终不渝。新东方通过良善的企业家精神和科学治理方法,让企业摆脱代际衰减,摆脱外部环境制约,将组织能力与绿色农业相结合,助力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实现。
以系统良知为ESG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企业层面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主要应用于信息披露、企业评级和ESG投资等方面,但其底层逻辑是构建现代商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实现ESG战略需要关注企业精神境界这一隐性、深层次要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具备更高的道义追求。不仅要关注企业道德责任和有限理性,将ESG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和日常管理,还要帮助企业建立符合价值导向的系统良知,提升企业精神境界,构建商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中国的企业想要在未来构建全球化的高质量竞争力,或许可参考这些优秀企业的历程,思考如何通过ESG在商业活动中创造社会价值,并在实现社会价值过程中获得新的商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商业秩序中迈向基业长青。卢梭曾说:“人类已经古老了,但人始终还是幼稚的。” 但人类还是一天天走向成熟、走向文明,用商业竞争代替战争,用协商处理争端,用ESG走向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守“致良知”原则,关注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快速跟进、尽早布局、积极作为,共同为未来创造更加文明、美好的商业环境。
文/朱仁健 马牧(作者来自阳光保险集团)
编辑/陆佳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4年2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