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数字化技术赋能“专精特新” 击破企业文化盲点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3-05-22

说起“专精特新”,我们总会自然联想起一向备受推崇和敬佩的“匠人文化”。工匠精神、匠人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职业操守,更是“专精特新”企业成功路上重要的价值追求。但在近几年来,“黑天鹅事件”频发,一些工匠精神代表的百年老店陷入困境甚至瞬间消亡,这样残酷的现实也让人深思。

1

不能只是坚守,没了创新
有着“亚洲中小企业研究第一人”之称的法政大学教授坂本光司先生曾表示:“过度专注坚持只做一个产品的企业非常危险,至少要做3-5个产品。” 并称“未来10年,将是日本大量专注型企业死亡的10年”。
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获奖企业老板楼仲平在一次活动上分享,他在2017年受日本法政大学邀请,分享《新匠人思维》时,发现受邀出席的500多位嘉宾,除坐在第一排的三位年轻中国参会者外,几乎清一色是日本各界工匠型企业的老社长,竟看不到一张年轻人的面孔。这便是日本遵从“极致工匠精神”的结果——年轻人创业的环境愈发艰难,愿意接班的微乎其微。
当我们对“匠人文化”展开一系列的反思与追问时,一个残酷的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少部分企业过度专注、聚焦某个产品,一旦颠覆性技术出现或市场受到重大影响,往往猝不及防地陷入绝境,轻则丧失领导地位,重则立刻消失。这就带来了工匠精神背后的另一个话题:战略盲点之“文化盲点”。

2


事实证明,创始人的“匠人精神”是把双刃剑,它成就了企业过往的辉煌战绩,但也阻碍企业的当下与未来。主要因为“个人英雄主义”太耀眼,掩盖了组织中他人的价值与光芒。从而不能调动起组织创新、集体创新,让企业陷入瓶颈的同时,抗风险能力也在迅速下降。
这样的“文化盲点”,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应当如何破解呢?如果只有“专注”和“持之以恒”,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把“创新”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让创新驱动企业向前迈步。组织需要蜕变,更需要孕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实现从“个人匠心”到“集体创新”,为企业构建起强大的生命力。
“专精特新”企业想要培育创新文化、构建创新机制,如何将个人创新变为团队创新;灵感创新变为机制化创新……面对这些问题可能企业自身也并不能马上有精确答案,但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来赋能确实是一条可行之路。曾任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巡视员的刘怡认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抓住数字化机遇,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在数字发展的历史洪流中,企业需要永葆“相信”的勇气、“看见”的能力,在畅通循环中构建 “新闭环”,在数字大潮中彰显中国力量。华为云高级战略规划师张锐刚则认为,“专精特新”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意义,隐形冠军企业不能走低价格扩张之路,低价竞争将会遏制企业创新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现状
部分企业已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基础。据统计,我国92%的“专精特新”企业采用研发设计CIX、生产制造CIM、经营管理ERP、运维服务CRM和供应管理SRM五大系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选条件要求,企业至少一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而这类企业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其数字化实践经验将为后来者指明方向。

3


各地政策发挥了较好的引导作用。“专精特新”企业是各地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很多地方先后出台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政策。例如天津市提出“组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评价诊断服务和解决方案”,上海市提出“引导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广大中小企业认清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掌握数字领域的技术手段”。在政策引导下,一批数字化基础良好的标杆企业崭露头角。

数字化转型 势在必行
“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往往聚焦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短板和空白,具有高附加值。在产业升级的趋势之下,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不仅可以提升薄弱的产业环节、扩大内需,更能占据全球产业链有利环节,提升中国制造附加价值。这类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需要以场景为导向,先解决关键问题,然后逐渐建立起数字化生产运作体系。
从企业特征部署有效的解决方案。由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行业垂直度高、专业性强的行业特征,通用泛化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往往不能满足其转型升级需求。首先,借助智能制造成熟度诊断模型等,开展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诊断,了解自身所处等级和下一个等级的要求,进而明确数字化的发力方向;其次,了解企业的信息化现状,通过对标行业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准确判断数字化建设投入带来的成果;最后,可以多接触第三方供应商,发掘既有专业方向又有集成能力的厂商,帮助自己建立起数字化转型逻辑地图,进一步明确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和实施策略。
依托各类集群融入数字化生态。近年来,国内部分园区已经开展了智慧园区建设,对园区的人流、物流、能耗、安防等系统进行了智能化改造,相当部分园区能够为企业提供统一的仓储、电商等服务;部分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强资源统筹,建立了产供销一体化数字化系统。对于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定制要求不高,或者信息化投入有限的企业,要善于借用外力,如主动接引园区、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资源,不断调整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逐渐适应圈子的数字化转型节奏。


(资料来源:《破解“专精特新”企业文化盲点,数字化构建创新机制与文化! 》《ICT赋能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的路径探析》)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