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金融科技频道

金融数字化调查|消金:探路普惠下的花样数字化突围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刘四红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2-11-24

编者按:年初,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要求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对金融业而言,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数字经济的时代要求,从这个意义上,金融业其实也是IT业。将于12月举办的第八届北京金融论坛,据此以“金融数字化拾级而上”为主题,而北京商报也将推出同主题的系列策划报道,聚焦金融数字化的底层技术、应用场景和数字程度。

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作为政策导向性较强的普惠金融机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一直将践行普惠金融放置重要位置。从北京商报记者获取的16家消费金融公司调研数据来看,为触达更广泛客群、覆盖更广领域,已有不少消费金融公司在持续探索新的普惠金融路径,包括助农直播、会员活动、精准帮扶等多种途径推进乡村振兴。也是在这一践行过程中,消金机构逐步尝试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优势,进而弥合“数字鸿沟”,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触达途径:下乡助农、借力股东生态等

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统计,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新增触达客户2.93亿人次,累计触达客户6.43亿人次,其中,有17家消费金融公司新增触达客户数同比上升,7家消费金融公司新增触达客户数同比下降。

从北京商报记者调研了解的数据来看,这些新增的客户,有不少来自更为下沉的广大县域和农村地区。包括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等十余家机构反馈,正在通过助农直播、电商惠农、下乡助农、精准帮扶等多渠道扩展市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普惠金融触达并服务至更多“长尾用户”。

一是获客途径上各有新招。例如马上消费金融通过美食节、助农直播、会员活动以及联合合作伙伴开展乡村振兴购物节等多种途径,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430余万元。截至 2022年5月,马上消费金融累计服务农村用户超2876万人,累计交易额3757 亿元。

同样,为进一步提升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招联消费金融也在持续电商惠农、下乡助农、精准帮扶等方面的投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另在普惠人群上各有计划。例如兴业消费金融自2020年以来,已联合福建省教育厅推出“兴才计划”一揽子教育扶持公益项目,通过提供高等教育贷款,以超长期限、优惠利率和灵活还款方式,满足农村家庭子女在大学期间学费、生活费、教育培训等开支,帮助更多农村学子完成大学深造,夯实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和智慧储备。在“兴才计划”2021年服务的3万户大学生家庭中,农村家庭占比超过65%,脱贫县区户籍客户占比超过10%。

蚂蚁消费金融同样在探索加强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其2022年8月就推出“新市民陪伴计划”第一期毕业季活动,针对2020-2022年毕业的新市民,蚂蚁消费金融旗下的花呗、借呗为其提供添置家具、租房等安居大额支出时的分期免息补贴、额度适当提升、城市生活指南等一揽子服务。

哈银消费金融则推出“繁星计划”,可帮助新市民掌握获取便捷、实惠金融服务的方法和知识,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并上线全新App,推出基于线下的“无接触”O2O模式的绿色消费信贷服务。

此外也有机构利用股东优势实现深度触达。例如中邮消费金融就反馈在乡村振兴方面,正在积极融入股东生态,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满足购买农机具需求。

另外,中银消费金融也介绍,截至2022年9月30日,在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的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公司已累计放款近30亿元,累计放款覆盖154个县域,覆盖率达到96%。

数字化加持:弥合“数字鸿沟”

央行年初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金融科技发展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原则。政策指引下,如何将数字化和普惠金融有机结合,也是近年来多家消费金融机构推进的重点。

围绕数字和普惠两个重点,有消费金融公司从抓好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入手,打造了覆盖数据积累、数据共享、数据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普惠金融数据生态。

其中,马上消费金融介绍,其深耕普惠金融,以“数字金融”为依托,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优势,持续发展面向县域、乡村用户的数字普惠金融,弥合“数字鸿沟”,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进一步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例如,其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手段,主动对接帮扶了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李家坝的土鸡养殖户,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还有机构“授人以渔”。围绕数字和普惠两个重点,对普惠群体自身进行数字化改造。例如,中原消费金融反馈,在河南省滑县后街村,蔬菜种植效率较低造成村集体经济增收困难。中原消费金融乡村振兴赋能小组调研发现传统温室大棚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种植需要后,便助其进行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运作,对温室大棚进行数字化改造。

在温室大棚改造项目中,中原消费金融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数字化设计、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等手段,使用光照强度、日照参数、土壤温湿度等传感器,对大棚内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分析,节省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据介绍,数字化大棚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益超百万元,收益主要用于脱贫户帮扶;该项目预计可带动38名本地村民实现就业,同时促进该区域温室产业的发展。

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市场机构运用数字化能力助力业务建设,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大力推进各业务流程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与业务场景持续融合实现对外价值输出,也促使消费金融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前行。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机构这些举措正是将技术与场景深度结合的生动体现,能够在场景开拓、产品创新领域作出推进,为科技赋能普惠金融质效、打造多元消费格局、实现机构及场景可持续发展等打下坚实根基。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程瑞同样评价,消费金融机构不断加强乡村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丰富农村金融场景,还开展数字化消费帮扶,探索科技助农新模式,使得普惠金融不仅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

多维度突围:寻求投入与收益的最大平衡

在北京商报记者调研的过程中,不少消费金融公司也反映,在践行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上推进数字化转型,仍会面临不少难题与挑战。

例如,消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在业务发展、数字化资源投入与收益产出中寻求最大的合理化资源平衡成为数字化转型需解决的问题。符合业务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战略,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包括搭建基础环境的架构与资源、专业领域技术的人员与资源投资等,但由于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的过程,而整体的数字化建设方案会因有限的资源投入导致建设周期和建设难度加大。

另从消金行业数字化水平上来看,仍有三大问题待解。一是数据资源价值未能充分释放。缺乏完整的数据治理体系、数据资产的支撑,导致产生内部数据缺失、外部数据质量低等问题,数据价值在精准获客、风控、战略决策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二是前沿技术探索深度不够。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但前沿技术未充分和消金场景结合应用,缺乏对应用场景、获客模式、业务发展方向的全方位探索,未有效释放新技术对业务的驱动力。

三是金融科技高端人才短缺。科技人才是数字化的核心要素和原动力,金融科技高端人才仍处于短缺状态,导致创新发展引领有限,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

对此,苏筱芮认为,数据能力是目前所有需要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但目前确实由于内外部等各因素导致了消费金融的数据困局。因此,要想丰富和完善消费金融市场的数据体系,应多措并举实现数据要素创新能力、数据服务能力、数据运营能力、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续航能力在内的“五位一体”数据战略目标。

具体而言,从外部层面来看,应由政府等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源头管控、过程布控、全局智控”的数据标准价值管理新模式,从数据确权这样的关键点进行切入,推动建立“统一数据服务供给流程+专业化的数据服务能力”的共享共建的数据服务模式。

从内部层面来看,机构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培育内部人才“生产力”以实现长效的数据能力续航,例如组建数据管理师、数据分析师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需要构筑企业竞争“护城河”,坚持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的模式,例如在自主层面运用科学方法对自身的各类数据资源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又如在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数据应用软件等领域采取合作创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缩短创新时间,分散创新风险等。

“此外,消费金融进一步下沉服务,面临普惠金融客群特点的挑战,如金融素养和互联网应用能力不高、缺乏符合要求的信用记录、金融需求极其复杂,这造成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高、价格高的问题。除风控、获客等问题,机构还面临如何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更符合客群需求、如何通过服务提升客群的金融能力的问题等。”程瑞认为,后续,机构在现有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应用,转变金融服务模式,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验。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