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典藏艺术频道

小隋艺评丨文物艺术可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隋永刚 网编:文旅新闻中心 2022-10-10

从首都博物馆里的北京老城记忆,到恭王府博物馆的中华民族服饰之美,再到故宫·国博“和合共生”文物联展……国庆节期间,北京地区博物馆线上线下50项展览和活动的推出,让观众从文物艺术中畅享难得的佳节文化盛宴。

图片来源:记者拍摄

文物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遗产积淀,借助丰富多彩的文物流传至今。文物带有很鲜明的历史印迹,它的题材、内容、形式是很多元的,像古建筑、古青铜器、古玉器、古瓷器、古书画等。作为中华文明的结晶,文物彰显着创造之美、生活之美。而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相连的。它们一脉相承,穿越时间、跨越空间,由南及北、从东至西,凝聚了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劳动者的生存智慧,代表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中华文化发于初心的生动诠释。可以说,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中华民族朴素而鲜活的人文故事。

文物就是历史。它是地域的血脉,是民族的文脉。观众走进博物馆,可以更好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不同文物所独有的文化内涵。诸如:青铜器是商文化的标志;兵马俑是秦文化的代表;书法与绘画是士人文化的象征;园林则是建筑文化的呈现……在经历时间的沉淀之后,这些被古人应用于日常祭祀、生活、消遣的场景及器物,通过历代文人学者的著述研究,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沿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观众近距离地走近文物,一方面是欣赏它的艺术美;另一方面,还要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只有熟悉它的历史,观众才能以今怀古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悠久;只有熟悉它的历史,才能以历史宏观的视野去体味文化更迭变化。因此,借助文物,可以知兴替、解历史、开眼界、增学识,进而提升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北京的文物资源得天独厚。这里的园林、建筑、禅寺、书院,都体现出正统中华文化的特点。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等共同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文物氛围。这些博物馆通过文物特展、专题展、陈列展、常设展的举办,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沿承的历程,让观众在寻古与敬畏的情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收获学识的增长。这些高水准博物馆的存在也进一步增强了北京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风景。

多年来,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之下,我国文博机构建设及文物馆藏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全国博物馆机构数为5772个,藏品数量4665万件/套;2012年全国博物馆机构数则为3069个,藏品数量2318万件/套。尤其是最近十年,我国博物馆设施建设成效更加显著,文物藏品更加丰富。2021年,全国博物馆平均每万人博物馆建筑面积243.85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124.2%;博物馆藏品数量4664.83万件/套,比2012年增长101.2%。如此丰富的文物馆藏,不仅是一座座满足国内民众精神需求的文化宝库,还是一张张向国外民众展示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物又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去获取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已经成为当下文化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读懂文物中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憧憬未来。

隋永刚(作者为《北京商报·典藏艺术频道》主编)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