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财经新闻中心 > 金融科技频道

一文明晰北京2022年金融服务怎么做 央行营管部定下多个重点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刘四红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2-01-12

“2021年北京金融业再向实体经济让利210亿元”“数字人民币冬奥场景试点稳妥推进”“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央行营业管理部最新召开的2022年工作会议中,总结了2021年多项工作,并定下2022年重点方向,包括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强征信监管和信用建设、强化金融数据治理及统计监测分析……

壹图网

落地40.3万个数币场景

1月11日晚,央行营业管理部发布消息称,2021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北京市的重视支持下,央行营业管理部有效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全力支持助企纾困,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专精特新领域发展,决战决胜奥运金融服务,助力北京落好“五子”,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金融服务亮点纷呈。 

货币政策上,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具体来看,2021年11月末,人民币各项存贷款合计28.7万亿元,同比增长8.4%,与经济增速相匹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0%,同比下降7个基点。2021年北京金融业再向实体经济让利210亿元;此外扎实落实两项直达工具,用好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创设“融”“通”系列首都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实现对科创、文化、绿色、高精尖等领域超百亿元精准支持。

金融服务上,全力以赴建设高质量冬奥支付环境。闭环外冬奥支付环境建设圆满收官,50个重点商圈本外币卡受理环境改造完毕,北京市98%以上ATM可受理外币银行卡取现;另外数字人民币冬奥场景试点稳妥推进,实现七大场景全覆盖,开展3场大型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落地场景40.3万个,交易金额96亿元。压线冲刺夯实赛时金融保障。

从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来看,其主要围绕惠民出行、惠民生活、惠民文化等主题,并紧贴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和日常需求。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评价道,“北京数字人民币也是面向冬奥会场景有的放矢的推动数字人民币场景试点,冬奥会将为北京打开一扇窗户,助力数字人民币走出国门,为全世界所认知,从而客观上推动跨境支付的需求”。

另在金融风险防范上,央行营业管理部再次强调宏观审慎的重要性,提出2021年北京市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不断深化。一方面强化“治未病”,进一步收紧涉金融字样的使用。另外积极落实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建立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此外还有“全力做好高风险机构化险”“开展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监管”以及“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等。

“从金融风险防范来看,央行注重宏观制度顶层设计与微观个别机构风险精准化解相结合。”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道。

盘和林则称,“从跨境流动、高风险机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房地产信贷审慎管理等央行多次强调的重点领域来看,来年金融领域对互联网金融和房地产信贷的监管将得以延续,排除潜在风险,以保障宏观经济稳健运行”。 

持续完善金融风险监测

对于北京市2022年金融工作,央行营业管理部也划下多个重点。

货币政策上,将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为促进首都经济合理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升级完善科创金融政策与服务体系。切实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聚焦首都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

金融风险防范上,将提升金融治理能力,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框架。发挥存款保险风险约束和早期风险纠正作用。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维护外汇市场秩序。

此外金融管理和服务上,将强化金融数据治理及统计监测分析。持续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切实加强支付行业治理。全面提升反洗钱工作质效。加强征信监管和信用建设。深入推进金融科技管理和大数据建设。

展望后续北京金融服务重点,盘和林建议,首要还是继续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要保障技术上万无一失,尤其是平衡好数字人民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提高数字人民币的易用性,让更多人接受数字人民币;其二是做好事前风险监测,如有可能可对接各个金融机构,对其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测,通过数据算法来对数据异常点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技术手段来排除风险;其三是灵活调剂市场流动性。尤其是在应对部分高风险,尤其是变现能力较差的房地产企业风险的时候,需要适度放松货币闸门,尽量避免高风险机构爆雷。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应该谋求循序渐进。

周茂华则称,2022年北京需要统筹防疫与经济发展;面对短期经济面临新挑战,托底政策保持灵活适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但为避免过于宽松流动性引发潜在风险,这就要求货币政策精准质效,并与财政、产业等政策相协调配合,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加大中小微民营企业,制造业重点与新兴领域支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与促内需;同时,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