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典藏艺术频道

小隋说画丨画家何家英老师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隋永刚 网编:文旅新闻中心 2021-11-10

图片来源:艺术家供图

谈及“梦想”,很多人是不陌生的,它早在司马相如《长门赋》中就曾出现提及。关于“梦想”,因时代、环境、出身、修养、性情、志向的不同,自然也所见各异。有人觉得虚幻飘渺;有人觉得可追可及。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标准,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它是朦胧的,是潜意识的,又常常是边生活,边寻找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怀揣梦想,它可大可小,可远可近。一般来讲,梦想代表着朝气与活力,代表着奋斗的大好年华,尤其是对于高校的求学者,更是如此。诸如考入喜欢的专业、得到名师的亲授、获得学有所成的结果,便是很多青年人可遇、可想、可求而又可实现的小梦想。结合自身所学,我感到何家英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能为求学者带来梦想和方向的艺术家。因为,他的艺术曾直接或间接开阔了许多青年人的眼界、思维以及在艺术创作上的追求。

我知道何家英老师的名字是二十年前,在高考前夕。当时美术专业艺考临近,学校聘请了一位老师为我们授课,来提升色彩、素描和速写的应试能力。这位老师也是潍坊人,个子很高,比我们年长十几岁,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相处时间久了,我对他身边的师友便有了一定的了解,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位:一位是王少伦,油画家,是他的高中同学,现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另一位便是何家英,国画家,是他在天津美术学院的老师,如今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记得他当时讲了很多关于何家英老师授课之事,无奈时移日变,花落随风,多数都已模糊飘散,只有亲历的一件却异常清楚。那是我在这位老师家中见到的一幅课堂写生作品,他大学期间所画,四尺竖幅的座式写意人物,画面左边有何家英老师的落款题字,为行书笔意。这位老师很看重这件画作,在跟随他学习的两年间,只为我们展示过一次。古人云:“目之所及,心之所向”。或许是受这位师与画的影响,同班的不少同学也就有了借高考“鲤鱼跳龙门”之机,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的梦想。多年之后,再回忆起这段求学时光,内心却生出不少的感慨。因为,像我们这样大多出生于农家,毛笔都没有摸过的一群穷学生,这样的大学梦实在是过于遥远而又触不可及的。作为其中的幸运者,我在经过了几年的曲曲折折之后,终于艰难的迈过高考大关,享受到了人生四喜之高考题名时的喜悦。尽管未能与那位老师一样游学津门,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幸运的进入京城一所高校就读,所学的也正是中国画。四年的时间,我如孩提学路,在老师们的陪伴指点下,艺术学习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知道了四家、四王、四僧,了解了传统派与学院派,既熟悉了古人又认识了今人。学院之中,除了校内的诸位老师,校外的艺术家,何家英老师是我比较关注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艺术;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考前的那段师画情缘。

相比起高中时期单调的苦读,大学艺术课程的学习要更放松和更有趣味。我就读专业主要有三门课,分别为人物、花鸟和山水。其中,人物课上的最多,学习内容也最丰富,比如素描人物、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岩彩人物、线描人物等,此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人物临摹课。因此,直到后来的毕业展,大家画的几乎都是人物题材。而说到工笔画的学习,当时班里的学习素材以古代的名家名作为主,比如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大家都曾按照画作的原比例进行了临摹。另外一些是当代画家的,被用来作学习鉴赏之用,有本院老师的,也有一些院外画家的。院外的,印象长存于记忆的是何老师工笔作品,如《米脂的婆姨》、《山地》、《十九秋》、《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绣女》等,这些作品画情、画理、画意兼具,既可观可赏,又能得宗少文“卧游”之兴,在画界有着巨大的影响。略微遗憾的是,画作只是常见于画册、画集,少有原作集中展示。今年,作品《秋冥》推出了原创加密限量丝网版画,再次遇见,我依然有一种亲近感,不由得想起大学画画时光和一起学习的同学们。

学校的中国画专业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男生少,女生多。我们班体现的最为明显,全班共有十六人,女生十二人,男生四人。这或许与中国画专业特点有关,特别是工笔画,不少人觉得可能更适宜文秀、安静的女同学气质。还以我班为例,确有这样的趋向。男生所画工笔比较粗糙,画面质感、美感略差,远不及班上几位出色的女同学。记得当时坐在我对面的是位女生,她的工笔画感觉就很好,厚重清雅,而且对何家英老师的工笔画似乎很有心得。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见她拿着画册对临学习。毕业展上,她创作了一幅少数民族人物画,脸部的刻画尤为出色,有不少的技法应是从何老师作品中借鉴而来,作品完成后的效果不错,是幅水准较高的人物创作。毕业后,我们联系不多,只知道她结婚生子,又考取了学校的研究生,就读的还是中国画专业。之后,联系更少,好像去了天津生活。不知道她现在是否还在画,但以她在工笔画上的感觉,是应该坚持下去的,假如后来有机会在天津跟随何老师身边学习几年,想必今天在艺术上已经有所成绩了。我也是班中喜欢何老师作品的一位,但没有直接借鉴他的作品进行过创作,当时看他的画集比较多,由于学识浅薄,当时对他的画好在什么地方,也很难说清,只是觉得画面干净,观感舒适,造型严谨,有时代的气息。人物神情刻画的又很自然,不同的画面、不同的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且细致入微,唯美诗意,既有古人的遗韵,又有今人的气息。对于学习者来讲,可以借助他的作品去画好人物写生与创作,在传统与当代中作很好的转换。因此,不少学生喜欢模仿他的人物画创作技巧和艺术表现方式。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简单直接,又行之有效。

大学期间,对何家英老师的了解只能借助他作品和画集。见到他的本人,是在我工作后。这个时期,他离开天津美术学院,来到北京,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北京的艺术活动很多,借此机会,我在军博的一次画展上首次见到了他,是北人南相的样貌,中等身材,面容清秀白净,神情深沉专注,讲话的声音不高,儒雅中带有学者气。之后又有几次偶遇的机会,均是一面之缘,并未有直接的交谈。直到一年前,在一位老先生的帮助下,我将自己写的几篇文章通过短信推送给他,没想到的是,他不久便给予了回复,并有许多肯定之语,这让我感到既意外,又多了一份信心。由此,也想写篇关于他的采访文章,但由于他工作太忙和疫情的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心有所感,必有所发。他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独特艺术风格,于我来讲,受益不少,感悟很多。

何家英老师的作品是当代人物画极好的学习范本,尤其是他的工笔人物,如学习书法临摩的碑帖一样,具有长久的、可回味的生命力。他的工笔画创作主要集中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后的二十余年间,作品数量不仅多,而且水准很高,多为他的成名之作。我在校期间所看的几乎都是这一时期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素材广泛,中年妇人、少女、学生、农夫、少数民族人物、裸体人物等均有涉及。画作中所表现的内容尽管不同,但画面的意境却是一致的,带有一种文人式的高雅之气。这些作品主要以线造型填色。由于有着深厚的国画修养与坚实的造型能力,他在绘画中的用线完美的融入到人物的形体之中,线条随着身体节奏的变化,产生出不同的韵律美感。画作设色,薄而透,透而厚,不俗、不艳、不媚,能够在细微的色调变化中体现人物性情,具有一种梦幻而理想化的色彩美感。

线条、造型、设色,这是中国画人物创作所需的基本技巧,但技巧易学,技巧背后的人文修养与艺术感觉却是非人力所为的,但从何家英老师的画中,能够感受到他独有的、敏锐的、超乎寻常的艺术天赋。

何家英老师的作品具有尽精微的细腻情感。他的创作关注平凡生活中的女性。这种题材很难画,因为很容易让作者和读者堕入一种思维定式:把女人当美女看。何家英在创作中特别警惕这种概念化、俗气的倾向。他在创作中非常注重“求异”,始终深入的观察对象,充分刻画对象的心理与精神状态,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体现出不同人物间的微妙之异。完成创作的过程,他始终是饱含真情,以他的思想、感受、格调去创作画中之人。这些画中人又常被放置于不同的语境之中,如以冷露、冻月、秋冥、入梦、心语、幽谷、鸣凤、素心等为题的作品,画面上月亮、秋叶、泉水、云烟等衬景的设置,进一步凸显了人物特征与画面主题,可谓将画境、人境与物境合而为一,最终完成作品的意境营造。画面气氛如春、如秋,既有春日的明媚,也有秋霜的高洁。此外,他尤为注重眼神的刻画。正所谓“传神写照,全在阿堵”,他以深邃的洞察力刻画出人物眼神瞬间的细微变化。这些女性人物眼神均神采各异,却也常带有一种平和、伤感的情绪,这也可能是他自身所带某些忧郁气质的无形流露。可以说,何家英老师的作品是真正的画家之画,是学者之画。他的技法是精微的,格调是高雅的,这是他的天赋使然,才情所致。

我与何家英老师只有几面之缘,也未有师徒之谊,但先贤有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志于艺者,此感更甚。美无国界,人无域分。人生在世,相逢即缘。有好画可读是缘,有名师同行是缘。好画与名师,又或近或远;近,则得于言传之身教;远,则得于心智之自悟。时光流转,四十不惑。读画以观人,借文以述怀。此文一则记录时光,记录同窗,记录求学路上的欢喜哀愁;二则记录名师,记录名作,记录中国画绝美的神采;三则记录青春,记录梦想,记录坚守艺术梦想的奋斗者。

沧海桑田,唯梦想不变。梦想,是师是友,是星之北斗、海之航标、路之行迹。在梦想的路上,有顺畅、有困顿,有昏暗、有阳光,有高水长路,也有风雨兼程。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梦想中不断前行。生活如此,人生如此,艺术也是如此。

隋永刚(作者为《北京商报·典藏艺术周刊》主编)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