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要闻中心 > 政经频道

进博会里的双循环|COP26争论不休的,归根结底是减碳的说与做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汤艺甜 网编:陶凤 2021-11-08

“碳达峰如同长个子,碳中和相当于减肥。”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的这一观点切中了当下的能源转型形势。“长高”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要想“减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产业结构重、能源效率低,我国迈向“3060”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这两个矛盾成为最大的绊脚石。在这场必须打赢的“战役”中,要解决主要矛盾,仍然要从根源入手,开新源节旧流,用技术发展加速走出转型中的阵痛。

北京商报

加速动起来

10月的最后一天,在英国格拉斯哥,因疫情推迟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拉开帷幕。

第一周过去,各国的承诺已经黑纸白字。根据11月4日公布的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声明,主要经济体承诺到2030年,其他国家到2040年结束煤炭投资,其中有18个国家首次做出淘汰煤电的承诺。

“COP26是巴黎气候大会之后规模最大、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但与之不同的是,巴黎的关键词是‘承诺’,而这次格拉斯哥的关键词是 ‘行动’。”11月7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办的2021绿色未来论坛上,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主席、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廖天舒坦言。

的确,承诺之后,就是行动了。COP26已经进入第二周的技术性谈判阶段,各国谈判代表、各方机构以及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代表正在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以求在透明度、碳市场、气候资金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COP26加快谈判脚步的背后,是当前全球愈发严峻的能源前景。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0月发布的各国排放差距报告,相较上一轮(2015年)承诺,各国上报的更新版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以及已宣布的其他一些气候变化减缓承诺,仅在原先预测的2030年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基础上减少了7.5%。

然而,维持《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的最低成本路径要求实现30%的减排,而要想实现1.5℃目标,则需要减排55%。

在严峻的现实和各国的承诺之下,全球能源转型也正在加速向前。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陈观福认为,这种加速有三个层面,首先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识的加速;其次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律框架和顶层设计在加速推进;最后是各个市场主体采取的具体措施也在加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市场主体获取新能源机会的速度也在加速。

陈观福举了个例子,今年1-9月,中国电建在海外所有新建合同额大概是190亿美元,其中,新能源风电和太阳能新建合同额接近80亿美元,达到40%以上。在他看来,这是去年9月“3060”目标宣布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新旧转换

按下加速键,意味着要在未来进一步加大力度。即便已经看到了变化,但在被问及是否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时,陈观福并没有举手,“可能很多市场看到的并不一定是我们在单一市场看到的那种情况,面临很多问题、很多挑战”。

以国内的情况为例,在论坛上,不少嘉宾都提到了近期的限电问题。李俊峰坦言,煤电价格倒挂只是表象的矛盾,深层次的矛盾还是我们进入“十四五”之后发展转型不到位。

“1-9月,我们全社会的用电量增加了12.8%,‘ 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增速4倍还要多,增加了那么多用电量还不够,说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还不够。”李俊峰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提高到80%,现在只有16%。

那么解决方案呢?在李俊峰看来,关键在于非化石能源能否快速发展起来,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保障化石能源的供应,“一定要处理好先立后破的关系”。

不管是立还是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贯穿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期。

中国国际商会执行副会长,国际商会世界商会联合会副主席于健龙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建立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第二,探寻契合企业自身实际与政策约束的绿色低碳转型平衡点;第三,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绿色发展。

“这个巨大转变没有科技驱动是很难实现的。在这里不论是已有科技迅速的规模化,还是新的科技、新能源的突破,都是非常重要的。”廖天舒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作为绿色能源领域深耕的企业,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提到,加大加快对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对新能源本身加大技术投入,同时呼唤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如果说电力系统无法应对高比例绿色能源的使用和消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这一点,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战略与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熊宜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厂、数据中心、园区等有一部分靠自己分布式能源供电,这就减轻了对主干网的压力,同时还有更多新能源的方式、多种能源互补的方式运行。

当然,要更新技术就要有人力、资金、时间的投入,廖天舒估计,在“双碳”路径上,到2050年,中国需要约一百万亿元的投入,其中大部分需要社会融资。虽然现在绿色金融规模很大,但是缺口还是很大,结构很单一,与国际标准也不是完全符合。因此,在这一领域,也需要大力度发力。

财富重新分配

改变势在必行,这是没有意外的共识,在产业格局重塑之际,有心人总能发掘到新的机会。

5700个减碳项目,每年运营节省1亿美元以上,这是材料企业霍尼韦尔十多年以来在减碳过程中的经验,该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茂树坦言,“所以说,减碳其实是可以盈利的过程”。

“我们看历史每一次能源的革命,不仅带来科技爆发,同时也是产业经济乃至政治格局的一个重组。虽然这个任务很重,但是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要以蓝海的心态抓住百年机遇,这个非常重要。”廖天舒表示。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预计,针对双碳产业可能创造出的产业机会,“双碳”战略仅仅是中国就有150万亿元的投资机会,这150万亿元的投资机会比我们GDP的总量还多,实际上是财富重新分配的机会,这里面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巨型的企业产生。

新能源汽车就是这些充满机会的产业之一。威马汽车集团战略运营副总裁梅松林提到了一个理论,如果一个新事物、新技术的渗透率达到16%的话,那么这项新事物的大规模普及时代就要到来了。

梅松林提到,今年9月,中国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0%,乘用车市场已经达到20%,纯电动达到15.7%。而今年1月,纯电动的渗透率5.1%,9个月增长了10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2025年肯定远不止25%。

绿色出行之外,在环保节能目标下,绿色居住也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作为上海中心的设计总监,Gensler大中华区执行总裁李晓梅举了一个例子,上海中心旋转外木墙,一方面这个旋转的造型,反映了黄浦江的蜿蜒曲折;另一方面减少了风力,从而减少了24%的用量需求,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所有企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从理念创新、从机制上创新,把各种资源消耗减少到极致,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美好。”李俊峰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汤艺甜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