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谁捧红了“鸡娃”,谁制造了焦虑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1-04-18

一个社会话题有多热门,看看影视作品题材重合情况就能略知一二,在《小别离》《小欢喜》备受观众热捧后,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小舍得》开播,这次主题是小升初,有一个显著的标签“鸡娃”。连同即将播出的相近题材的《学区房》,再次引发了全民关于教育话题的热烈讨论。

以进名校为目标,给娃打鸡血,拼命让孩子学习各类技能,“鸡娃”的故事火爆荧幕,一再触及诸多社会现实问题。无论是有娃的家长,还是无孩的单身青年,戏里戏外都能看出几分现实生活的影子。

眼袋、泪沟、法令纹,宋佳和蒋欣在剧中毫无少女感可言。相反,两位妈妈在剧中都很显老,却很真实。宋佳肌肤透亮,镜头里能清晰可见肌肤细节,包括疲倦的眼袋。蒋欣妆感厚重,却要努力保持光鲜,或许这才是生活里事业家庭两头忙的中年女性。

这些妈妈群体的挣扎与无奈,正成为中国家庭普遍面临的问题。鸡娃的故事里,有家长教育理念的变迁,有社会价值观的碰撞,有不同社会阶层的财富差异与身份隔阂,带动了网友们关于辅导班、升学、学区房的热烈讨论,让“教育内卷”的话题一再登上热搜。

可能有人本来不焦虑,但所有人都采取非常手段,助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再佛系的家长也没法淡定。佛系的家长重视快乐成长,不想给孩子童年造成太大压力,他们眼中现代社会理应人人平等。鸡血的家长认为平等并不现实,只有努力才能成为人上人,他们在寻找确定性中,放弃了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鸡血的家长常在,而真正一直佛系的家长不常有。在激烈的资源竞争中,这些家长渐渐迷失,又在迷失中不断反思。全民“鸡娃”是一场对稀缺教育资源的极致竞逐,也是中国大城市崛起的新一代中产家庭特殊的时代选择。

这些有心又有力的父母,拥有体面职业、较高收入,更希望由己及娃,通过自己的进取经验,借由教育这个最可及的资源,尽可能扫清孩子前程的种种障碍,帮助孩子实现超越自我的跃升。只要教育资源不平衡一直在,对好学校的饥渴就在,学区房总会成为家长们的刚需。

对教育最焦虑的地方,往往并不是真正缺乏资源的地方,而是那些教育资源最富足的地方。年初以来,以北京、上海为代表,一系列政策出台,意在给学区房降温,平抑疯狂的房价,对抗全社会弥漫已久的教育焦虑,直指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痼疾。

房地产与教育的挂钩紧密,弱化学区的政策虽落地不易,又难免力不从心,但旨在助力教育均衡的意图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整顿教培行业的不规范,限培训机构数量、限时间、限价格等措施,其实是教育领域变相的“去杠杆”和“再平衡”,共同守护不同群体间教育公平的底线。

全社会对于教育的终极愿景,应正如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所说:“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让孩子成为平常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有平和的心态,正常的生活、快乐地成长。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