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要闻中心 > 政经频道

数字经济领跑 “十三五”前四年北京GDP增加1万亿元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刘瀚琳 摄影记者:刘瀚琳 网编:陶凤 2021-01-12

刘瀚琳/摄

1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经济发展专场。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宏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随着新旧动能迭代,北京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均地均产出提高,前四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万亿元。期间,数字经济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占全市GDP比重近四成。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医药制造等行业已在渐次迎来新的产业机遇。

预计“十三五”期末北京GDP将超3.6万亿元

据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介绍,预计“十三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超3.6万亿元,人均GDP达2.4万美元左右,较2015年提高0.6万美元,保持全国领先。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6年至2019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从2015年的2.5万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3.5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林恩全表示:“这1万亿元含金量不同以往,是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背景下取得的1万亿元,来之不易。”

据介绍,从新中国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登上第1个万亿元台阶,用了58年;到2013年登上第2个万亿元台阶,用了6年时间;到2018年登上第3个万亿元台阶,用了5年时间;“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规模扩大1万亿,仅用了4年时间。

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全市居民收入也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万元提高至6.8万元,年均实际增长6.6%;同期,全力做好本市低收入农户帮扶,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部过线、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全市人均地均产出得到进一步提高。北京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十三五”时期实现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双下降”。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21.2万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万元/人,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制造业地均产值比2015年提高15%左右。

数字经济GDP占比近四成

“十三五’时期北京聚焦‘高精尖’,产业数字化、高端化特征凸显。其中,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据统计,当前全市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近四成,比例居全国首位。按照国家《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统计口径,2019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超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

其中在2016年至2019年间,全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10.5%提高到13.5%;同期,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加快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占GDP比重达到18.5%。

工业结构深入调整,全市已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24.4%和23.8%,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加快形成,智能制造为北京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据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庞江倩介绍,2019年,全市新经济实现增加值12765.8亿元,按现价计算,与2016年相比实现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市GDP现价增速;占GDP比重的36.1%,比2016年提高2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GDP占比分别为23.8%和24.4%,较2016年提高了2.9个和2.6个百分点。

实际上,全市创新投入也勾勒出其经济结构迭代转型的踪迹。据了解,2019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2233.6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6.31%,比2015年提高0.7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15.9%,提高2.1个百分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26.6%。而创新投入的增加也带动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

当前,北京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启动试运营。5G商用化、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催生一批新企业、新主体。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60%。

医药制造等行业危中逢机

近期,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林恩全表示,在此背景之下,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去年全市在疫苗、诊断试剂、药品研发攻关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北京研发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数量居全国首位。今年,北京市医药制造等行业或将迎来一轮爆发性增长。”

考虑到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近七成就业,稳住中小微企业,也就意味着稳住北京经济的基本面。北京将精准帮扶受疫情影响较突出的企业,如住宿、餐饮、物流等行业;同时,结合全市特点,中小微企业中的科创企业占很大比重,有望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和未来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将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我们既要稳住就业的存量,也要拓展就业的增量,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北京已涌现出灵活用工等新兴就业形态,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鼓励灵活用工,牢牢兜住就业民生底线。”林恩全说。

今年还要继续扩内需、促开发。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优化消费产品,提升服务性消费的品质,包括养老、医疗、健康等;同时,完成22个传统商圈改造、提质升级。通过优化供给,提升品质,促进居民消费。增强投资的后劲,持续抓好“两区”“三平台”的建设。

在北京调整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已成主流的当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认为,北京仍需加强培养适宜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通过打造产业链的方式,在京津冀协调布局相应的产业链环节,提高三地产业协作水平,降低成本,也使得产品更具竞争力。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