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据杂志

北拓资本 资本冷下去了 行业要热起来

出处:北京商报 网编:贺陈慧 2020-10-09

资本如何挑选企业

2020年,北拓资本共帮助近10家人工智能企业完成融资,融资金额最高的企业拿到了数亿元。这些企业分布在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能客服、视觉机器人等相关领域,其中一些是我们概念中技术落地已经比较成熟的领域,有些则仍处在技术研发与投入阶段,尚未步入市场化产出阶段。这些不同赛道不同阶段企业的成功融资,也打破了“资本短视”的偏见。

在北拓资本看来,今年整个AI产业的融资情况相比去年并无显著变化。资本在挑选企业时,看重的依然是企业是否具备长远发展前景。作为一家数字化创业服务企业,北拓资本在寻找目标企业时,首先关注其所在赛道的发展阶段,然后是技术的成熟度与领先性。

北拓资本董事总经理王阳告诉《数据》记者,“AI产业在短期主要看重技术红利,长期来看则是行业理解、工程化能力和落地案例。因为AI是有技术门槛的,技术领先性和准确率是核心观测指标。但是技术可以被学习,技术也在不断演进。随着技术门槛下降,准确率在快速提升,使得产品体验更好、服务更好、成本更低。当然,一款好的产品打磨需要从理论走向实践,这其中还涉及到供应链、规模化生产、营销策略及商业化落地等各个方面”。

此外,在企业的选择上,还要看其是否有全栈解决方案的能力。如果只能在整个流程的一个环节用AI替代人工,虽然单一环节可以降本增效,但是整个流程的成本结构、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客户的痛点并未得以解决,因此也不会买单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资方都只关注快速变现的企业。对于像无人驾驶、智慧医疗这类尚未能进行市场化落地的,业内将其归类为“长期可落地”的领域。考虑到该领域直接面向广泛的C端用户,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众多的投资方愿意承担风险去尝试。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行业规模,预测2020年将超千亿元。而无人驾驶领域到2025年可以催生出一个2000亿-1.9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当然,能够抢占这些领域的企业仍是少数,高技术门槛以及高研发成本成为众多参与者的天然屏障。而且对于这种技术研发投入成本较高的企业,投资方则更信赖规模较大、资金门槛较高的企业。

北拓在选择这类企业时,通常会根据对安全的容忍度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比如高级别自动驾驶,即使准确率达到99.99%,1万次仍会出现1次交通事故,这也是无法接受的。此类企业往往技术门槛非常高,研发周期较长,短期无法商业化落地,自然很难靠自身产生现金流收入。“对于这类项目,我们的策略就是聚焦技术团队,挖掘第一梯队中最好的企业,因为只有它能够实现持续融资。”王阳表示。

另一类如安防应用,一般情况下,AI准确率95%以上就达到商用水平了,短期就可以迅速实现落地,并产生稳健的现金流。所以,对于这类企业而言,不应纠结于准确率高低,成功案例往往是吸引投资人的最好营销手段。对于金融、安防等领域而言,客户对稳定性和效果要求很高,因此非常看重实际应用案例。一旦通过评估测试,便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商务关系。同时,高质量数据来自场景,在应用中采集数据,反哺算法迭代。

从商业角度,机构在选择优质标的时,会重点关注行业纵深、投入产出比以及规模化复制能力这三大核心因素。如果为了1%的技术指标提升而进行成倍的投入,这显然不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其次,安防、金融等市场规模大的行业,高研发投入是一种普遍现象,规模化复制能力也决定了定制化程度,对后续批量落地成本有很大影响。

不论是安防、无人驾驶还是智慧医疗,从资本对它们的选择中,我们能感受到,“前景”依然是资本最看重的。王阳总结道,对于短期可落地企业,资本看重的是其自身的造血能力,对于长期可落地企业,资本看重的是其市场空间。

挤进头部才能获得生存资本

但不论哪个赛道,也不论落地周期性长短,头部企业已愈加成为投资方的青睐对象。尽管当前市场环境错综复杂、资本普遍收紧,但丝毫不影响某些赛道的头部企业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且部分企业融资额度甚至超过往年。

例如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驭势科技(Uisee)宣布完成B轮融资,拿到了博世创业投资(RBVC)、深创投(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中金资本、厦门七匹狼节能环保基金和重庆两江服务业基金等的投资;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Pony.ai)也完成了4.62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0亿美元。

“需要让资本方相信你的企业能撑过下一个五年,人家才敢去投”,王阳表示。这句话背后的另一个隐喻是:短命似乎正是这个行业的一个普遍情况。天眼查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底,500多家有融资的倒闭企业中,400多家企业倒在了A轮及以前。

2019年的情况同样如此。36氪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投资总额同比下降29.5%,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18.7%,300多家初创企业先后倒闭,55%的企业一年之内未能获得投资,即使是市场追逐的人工智能赛道也未曾幸免。

在初期几乎所有领域的AI技术都未落地时,资本挑选的是那些出身光鲜的团队,海外归来的创始人、清华系、中山系等皆是资本眼中的未来之星。到技术逐渐落地的阶段,资本的考察重点开始转向技术落地的情况、市场前景及收入情况等。可以说,自此资本方对AI领域的投资才逐渐开始趋于成熟。

“不管是去年的资本寒冬,还是今年的疫情,受到冲击的永远都是没有进入第一梯队的企业,资本越是吃紧的时候,就越青睐于那些细分赛道上的头部企业。当然这也意味着,在现在的形势下,不管身处哪个赛道,只有挤进头部才能获得生存资本,”王阳表示,“这也倒逼AI企业在钻研技术的同时必须学会自己造血挣钱。”

当然,不仅是中小微企业们面临生死挑战,AI独角兽们今天所面临的境地更加艰难。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推出的《数读独角兽2020—中国248家独角兽“乘风破浪”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有22家企业估值冲破10亿美元,成为新晋独角兽,其中,14家超级独角兽贡献六成估值,超70%独角兽是估值在10亿-20亿美元之间的早期创新企业。

对此,王阳就指出,一些独角兽的估值远高于业绩,对于这类企业,一是估值和融资需求超出了投资机构的极限,二是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仍有待考验,这让一些投资机构显得非常为难。而独角兽们奔赴A股上市这条路如今看起来也“差些火候”,所以融资、上市之路同样受到重重阻碍。

文 / 李婷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