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频频提及孙小果案、张志超案等大案要案,多次强调对医务人员、中小企业的保护,回应未成年人犯罪、反家暴等社会热点……今年的“两高”报告令人印象深刻。
有个案,也不乏宏观数据。据统计,最高检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大约290个数据,并首次全口径披露了全国检察机关办案总数。透过这些关键案例和大数据,公众得以一窥我国司法进程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和行动。
0 伤医犯罪零容忍
疫情之下,医务人员曝光度大幅提升,医务人员安全备受瞩目。近来,多起暴力杀医、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造成恶劣影响。在此次两高报告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多次被强调。
最高法报告中提到了“孙文斌”案,报告指出,严惩暴力伤医犯罪,对杀害医生的孙文斌等犯罪分子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为医务人员筑牢安全保障。
据最高人民法院数据,自2019年至今年4月,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计一审审结杀医、伤医、严重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等涉医犯罪案件159件,判决生效189人。
“伤医扰医犯罪必须‘零容忍’。”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作报告时表示,对伤医扰医犯罪一律从严追诉。为医务人员筑牢安全保障。严惩侵害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犯罪,保护抗疫中负重前行的“最美逆行者”。
新冠疫情背景下,涉疫案件也在“两高”报告占有重要比例,战“疫”色彩浓厚。疫情发生以来,两高都出台办案规范,包括依法惩治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惩治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犯罪、保障复工复产等意见。
张军表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能按部就班。自2月11日起,最高检首次以在办的批捕起诉案件释法,首次会同公安部发布典型案例,首次以每周一批的频次,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特点,分专题发布10批55个典型案例,突出维护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收到规范司法、警示犯罪、教育社会的积极效果。
据介绍,2020年2月至4月,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疫刑事犯罪3751人、起诉2521人,办理涉口罩等防护物资监管、医疗废弃物处置、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829件。
同时,在保障涉案人合法权益方面,司法机关力防突破法律的“从重”“从严”“从快”。犯罪嫌疑人是确诊或疑似患者的,首先保障救治,体现司法人文关怀。对情节轻微的涉疫犯罪落实从宽政策,依法不批捕576人、不起诉117人。
127亿 民企集中清欠
保市场主体,同样需要司法助力。尤其是在疫情之下,企业资金流告急,治理“清欠”、保护民企产权刻不容缓。最高法报告指出,在去年的专项执行行动中,已执结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案件5870件,执行到位金额127亿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法治是最佳营商环境。最高法报告提到,审慎善意文明司法,积极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发挥破产制度作用,让482家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走出困境,帮助10.8万名员工保住就业岗位。
同时,司法机关还对司法解释进行清理,废除一切对民营企业的不平等规定。严禁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合法财产与违法所得、公司财产与个人财产、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坚决无罪释放,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解读称,2019年,人民法院在依法平等保护产权上继续发力,一是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二是将依法平等全面保护产权和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作为重要遵循,集中清理废止103件有违平等保护原则的司法解释。三是健全涉企错案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依法再审改判顾雏军案,坚持了实事求是、依法纠错的基本原则,向全社会持续释放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强烈信号。
最高检的报告中也提到,更实支持企业经营发展,持续落实服务民营经济11项检察政策,切实做到慎捕、慎诉,并发布典型案例加强指导;对1971名依法可不继续羁押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建议办案机关取保候审;对既未撤案又未移送审查起诉、长期搁置的“挂案”组织专项清理,排查出2687件,已督促结案1181件。
张军也举了湖南湘潭的案例,57家民营企业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被立案侦查后6年未结,涉案企业融资难、经营难。检察机关发出监督意见,57起案件全部撤案并退还扣押财物。沪苏浙皖检察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出台政策,允许处于社区矫正期的企业人员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保护民营企业及企业家合法利益是近几年两高报告的重要板块之一。”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宏观司法政策和微观司法活动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是从司法环节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也是从司法层面帮助民营企业家树立度过难关的信心。
32.3% 知识产权侵权起诉上涨
强调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同时,两高报告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内容也着墨颇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表示,2019年最高法出台公司法、破产法司法解释。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大幅跃升,司法指标明显提高,“司法程序质量”领先。我国已成为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
姜启波介绍,去年以来,人民法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举措包括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系,统筹全国76家一审法院和法庭,搭建“1+76”审判联动机制,强化案例指导,统一121个裁判规则。探索创新先行判决、涉同一专利的民事行政交叉案件同步审理等机制。
最高检的报告中给出了司法机关积极作为促创新的具体数字。2019年,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犯罪11003人,同比上升32.2%。针对查处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有的被侵权企业因不了解案件信息、难以行使救济权问题,推广上海经验,在6省市试点审查起诉时主动告知被侵权企业诉讼权利,刑事追诉与民事维权并重。
“今年的两高报告从营商环境、促进保护创新角度予以阐述,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所在。”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李洪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直以来,知识产权在中国面临“周期长”、“取证难”、“赔偿低”几大难题,两高报告很好的做出了回应。一是加大刑事打击力度,提高侵权违法成本,让侵权者不敢侵权;二是提高审查速度,进一步降低审判周期,让权利人最快的得到保护,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选择在中国作为维权地是最直接的反映;三是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出台力度和空间,努力解决取证难问题。
李洪江认为:“疫情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影响了外贸企业的市场布局,更多的外贸型企业出口转内销,而原先的市场格局被打破,在市场并没有增长的前提下,国内经营者与外贸转内销企业面临竞争,而知识产权将成为最好用的工具之一。”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