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潘家园频道

王春虎:用故事修补红色收藏的受众断层

作者:胡晓钰 网编:肖玮 2019-10-24

北京商报讯(记者 胡晓钰)红藏家王春虎在潘家园的店铺里堆满了像章、书籍、各式老相机以及收音机等,如同一个展示上世纪50年代物品的微型博物馆。

王春虎的收藏始于他十五六岁时,出生于革命家庭的他自小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十五六岁时起,他开始收藏小说,“虽然那时候并没有涉猎红色收藏,但算是有了收藏的意识”。几年后,参军入伍后的王春虎很快找到了新的乐趣,每次与家人通信时所粘贴的邮票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开始收集邮票,也会与战友互换邮票。

退伍参加工作后的王春虎并没有放弃收藏的习惯,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还未形成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王春虎就常在休息日时到潘家园淘书、淘邮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潘家园的地摊上发现了毛主席像章等红色收藏品,正是这些充满年代感的红色收藏品唤醒了王春虎的军旅记忆,于是王春虎从收藏小说到收藏红色文献再到收藏像章,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收藏体系。“当2004年潘家园盖起了收藏品大厅,我是第一个上楼的,守店经营至今。”王春虎说道。

谈及多年来红藏市场的变化,王春虎感到一切如新又一切如常。“随着今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的到来,能感到红藏热度正在升温。各地纷纷开起了红藏馆,很多企业家也关注这一领域。”但在王春虎看来,藏家群体却一直以来没有太大变化。“红色收藏的受众多以年龄较大的人群为主,随着更多的‘80后’、‘90后’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红色收藏却在年轻受众中的认知度并不高,也面临着受众断层的危机。”

对于王春虎来说,红藏的价值在于其中蕴含的故事。故事与记忆需要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活化,市场也会有更大的空间。

当谈及他收藏的最珍贵的一件藏品时,王春虎向北京商报记者展示了一台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缴获的日军照相机。王春虎解释道,“前段时间一位先生来到这里想出售这台相机,相机是他父亲的,那时候的战地记者多以文字为主,很难接触到相机,也正是因为他父亲缴获了这台相机才开始对摄影感兴趣,最终走上了记者的道路,虽然对很多人来说这并非是一台名贵的相机,但对我来说,它曾承载着那个年代摄影记者们记录下的战场”。

在10月潘家园举办的首届古旧书博览会上,作为红色文献的重要展商,王春虎的收藏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据王春虎介绍,在文献方面他有不同版本的毛主席语录4000本,以及毛主席诗词2000本。其中,他带来书博会展出的一本文物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红字版毛主席诗词尤显珍贵稀缺。

对于前来询问的年轻人,王春虎更愿意聊一封信札收藏。“这是黄负生写给友人徐祖正的一封信。黄负生是湖北武汉地区早期革命家,1921年入党,是建党前全国最早的57名党员之一。徐祖正为作家,翻译家,北大日语系的元老,被称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坛勇士。这封信札,印证了二人的交谊。”在王春虎看来,由于蕴含着丰富的文献信息,名人手稿和信札近两年也开始受到新藏家的关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