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顺丰集团CTO(首席技术官)、顺丰科技有限公司CEO幺宝刚自己介绍,今年是他首次以顺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科技”)领导的身份参加数博会,所以也带着很多期待来到了贵阳。
随着顺丰科技这两年的发展,很多基于大数据的应用,比如顺丰数据灯塔逐渐趋于成熟,对此幺宝刚也表示,随着市场发展,未来场景应用将成为大数据开发的重要依托,如果脱离场景,大数据技术的价值也将越来越低。
顺丰科技的首次亮相
对于顺丰科技在本届数博会的定位,幺宝刚有些开玩笑地表示,之前数博会上,顺丰都是为参展单位提供服务的物流服务商。今年是顺丰科技第一次作为参展单位在数博会亮相,从幺宝刚的角度来说,他一直非常鼓励团队去参加类似数博会这样的行业权威领域活动。也只有通过在这些场合与同行的交流过程,才能了解大家都在做什么、想什么,洞察技术发展程度,譬如,同行们如今是如何看待大数据、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这些是顺丰科技通过类似展会能够学习的。
对于今年顺丰科技在展会上展示的内容,大致分为几部分,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展示“智慧物流”的概念,对此幺宝刚也表示,在很多人心中,提到顺丰还会认为是一家传统的快递公司。但实际上经过几年的发展,顺丰转型的力度还是很大的。“我们已经从快递公司转型成为物流和供应链公司,未来,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希望能跟客户一起转变成一个以科技驱动,针对行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公司。而且将来我们也希望自己不局限于供应链领域的广泛市场,还要包括企业经营等各个层面,都能利用顺丰和顺丰科技提供的技术和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智慧物流领域里面包括自动化设备、整个作业流程的线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其实都是我们过去几年重点投入的方向,其中牵涉到的技术领域就包括大数据”。
此外展示的是顺丰科技这几年另外一个重要的投入领域,物流配送方面类似无人机、无人车的相关设备。幺宝刚也介绍称,顺丰是国内最早进入物流无人机自主研发领域的企业。目前的服务对象主要以顺丰内部为主,在整个流程线上自动化方面,去年开始顺丰科技也在进行很大努力。其最终目标就是想把目前的技术进行平台化和产品化运作。这样才好把应用推广至顺丰以外的领域,为行业客户所用,这也与其自身转型为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平台方向一致。
大数据与智慧物流
如今提到“智慧物流”领域,主要涉及的,在幺宝刚看来就是自动化设备以及作业流程线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过程,这些也是整个物流行业过去几年重点投入的方向,其中的技术支持就包括了大数据。目前在物流网络越来越复杂的当下,目的地越来越多、线路越来越复杂,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核心的竞争能力将是通过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优化。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资源调度平台,对物流线路、资源等动态匹配,实现人力、车队、航空运力与场地资源之间的智能调度。
对于人工智能的使用,幺宝刚介绍更多是视觉平台、智能语音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物流领域里,对线路、资源,比如人力车队、航空运力,以及场地资源调度,里面有非常多的运筹优化投入。在自动化设备方面,顺丰科技目前从场地自动化,包括工业机器人、无人小车等,都有自己研发力量的投入,包括跟业务紧密的落地试点。此外,涉及其他领域包括物流地图团队,顺丰科技方面都在尽力把数据形成闭环。
据了解,顺丰科技是在2009年,以集团内部的IT部门为雏形转型为一家科技公司的,经历了近十年发展后,在技术力量整体带动下,转型效果更是凸显,可以说顺丰科技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幺宝刚看来,目前顺丰科技已经进入自身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跟着集团一起完成转型。不过幺宝刚也认为,目前的第三个阶段顺丰科技也属于刚刚起步,只是现在开始取得一些结果。
大数据技术不能再脱离场景
对于未来大数据方面的发展,从顺丰科技本身来看,基于顺丰内部丰富的应用场景,此前一些大数据、AI的应用案例推进得都比较顺利。但接下来在智能化上面,将是顺丰科技未来努力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我们必须要学会怎样把资源的使用进行更灵活、更智能的调配。当然,顺丰本身具备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已经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开发提供了很大空间”,幺宝刚对此表示。
不过幺宝刚也认为,现在很多人都在谈人工智能的发展。但必须认识到的是,现在平台和算法在行业已经相当普及,可以说门槛很低。基于现在的开源技术,很多通用AI(人工智能)的算法平台,甚至一些已经训练好的模型,都已经可以直接拿来用了。所以,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接下来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把人工智能的价值体现到实际应用场景里面去。在幺宝刚看来,现在大数据方面的实际应用场景已经越来越多,如何能够把技术进行有效转化,已经成了价值衡量的重要依据。但现在一些大数据公司还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一套算法,价值自然会出现问题。
目前从整个行业来看,平台化开源公司已经随手可及,接下来怎样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在行业里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当下需求急迫的一点。最后幺宝刚也直言,实际上未来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场景,如何基于这些应用场景把技术进行迭代和优化就成了衡量其价值重要的参考元素。如果技术脱离了场景,仅仅提供一个平台,一套算法,面对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的当下,价值自然就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文 / 姜子谦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