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品牌活动 > 论坛峰会

2016年度(第二届)北京金融论坛

网编:冯晓芳 2017-03-10

2016年,整个金融业迎来全面调整的一年,传统银行方面,除了探索以创新寻求突破外,城商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等待了数年之久的IPO开闸给了城商行自我变革的良机;互联网监管细则陆续出台,支付机构整治行动重拳出击,宣告了放水养鱼时代的终结;受股市冲击,基金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相比之下,保险业逆势迎来急速扩张的一年,而在规模与触角几何级增长的同时,关于险资的争议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不绝于耳。在经历了行业洗牌与重构,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期内,规范业务发展,遵守监管规则,确保金融安全,成为金融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都金融业的发展将走向何方?谁是首都金融业品牌的标杆?

见证大形势下的大品牌

6

北京商报总编辑 李海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双十二,是消费狂欢日,但它背后也有金融的影子,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支付体系等等,金融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   再有20天,2016年就过去了。我们将从两个方面盘点2016,一个是“大势”,一个是“大牌”,即大形势下的大品牌。

2016年的金融业就像一部大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上演着市场和监管的博弈,新金融和传统力量的角力,改革派和守旧势力的对垒。

从2016看向2017,我们期待接下来的演讲,从2016年的“危”中,找到2017年的“机”,从2016年的不变中(未变),找到2017年的变化(应变),从2016年的各种“压力”中,找到2017年的市场“动力”。

另一方面,我们要盘点品牌,考量大形势下大品牌的综合表现。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概念,什么叫品牌力,品牌力的内涵是什么?品牌溢价在金融业的表现是什么?无论对消费者端还是企业客户端,品牌力都包含了风控力、创新力、服务力和文化力。

同时,我们也在解决一个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消费者整体弱势,无法透彻的了解一个品牌的台前幕后。媒体的价值就在于揭示品牌的价值,帮助他们选择品牌。

我们今天的品牌盘点,是立足于北京,植根于北京,金融业占北京GDP的20%左右,经济贡献率达到了40%以上,北京不是经济中心定位,但是一座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聚合和非常发达的城市,优质的金融服务,对这座城市来说,意义重大。优秀的金融品牌,对城市的发展,百姓的福祉,有密切的关系。

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金融业品牌,你们是这个社会的基石,期待2017年,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郭田勇:银行业最坏的日子还没到

7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

随着经济不断下行,中国金融业迎来了寒冬期。对于银行业来讲,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是也可以肯定地说,最坏的日子可能还没有到来。现在银行不良率不断上升,盈利增长率持续下降,国有银行明年可能会出现盈利负增长。从资本市场,保险机构虽然发展的非常好,但也是问题频发。所以在现在的节点,探讨“监管下的重构与突围”这个主题非常具有意义。

 去年发生股灾时,股市涨幅非常高,在上涨过程中配资量很大,因此证监会需要调查。其实,大家都知道,证券市场配资的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而由于缺乏监管沟通,证监会单方面调查,造成了恐慌。如果证监会和银监会能进行协调,比如把银行杠杆稍微降一下,风险是有可能得到缓释的。

 对于监管,郭田勇建议,为了引导金融机构更好的创新,监管理念需要更新。在传统金融体系下,一项金融产品或者一种金融行为,其安全程度越高,经济效益就会越低。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这个理由是否还成立?这是需要探讨的。所以,在监管上不能讲究无为而治,而是要主动吸取科技的一些最新成果,主动运用到监管当中,这样才能给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更好的空间。

杨东:P2P投资比股票投资风险还要大

8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

 目前,新金融和传统金融体系已经密不可分,新金融已经渗透到传统金融中,并产生巨大活力。在传统金融和新金融竞争过程中,怎么能保证两者公平竞争的同时又风险可控,怎么维护金融安全又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这是需要监管思考重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在这当中任务重大。

 银监会8月24日发布的网贷监管细则明确地方政府有金融监管权,所有的平台需要向地方金融办备案,如果没有备案,网贷平台不能开展相关业务。“地方金融办对金融创新业务有很大的监管权,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需要坚持金融科技,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权。未来金融机构在开展创新业务时,地方政府应该思考怎么更好地促进金融创新。

朱铭来:税优政策实施首年规模保费不及预期

9

▲天津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

 今年是国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第一年, 但实施效果并不好,目前仅完成1亿元保费与预期相差甚远。据估算,个人税优健康险具有广阔空间,如果仅考虑个人税优额度2400元的影响,新增健康险保费将在未来几年占到2014年健康险保费的50%,市场空间在数百亿元至千亿元之间。但目前来看,今年一年下来保费数据不足一个亿。为此,监管部门不久之前还专门开过工作会议并指出,个人税优健康险政策实施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对于其中原因,当前2400额度对需求的刺激作用显得有点弱。比如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税务平台的调整机制。虽然是个险,但必须通过团险的平台进行销售。所以这里面存在平台的对接、平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行业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一个大的市场风险。从业务角度来看,很多公司还是担心未来的赔付率过高,所以导致销售问题,希望行业在这方面眼光放的长远一些,特别是跟下一步社保的一些政策,若将来商业税优的产品跟社保政策实施一个有效的对接,市场规模很有可能冲上去。

王群航:明年委外定制基金还将大批量出现

10

▲济安金信副总经理、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

 截止12月9日,2016年至今新基金成立产品数量已经超过1000只,这就说明,2016年还未过完的时候,中国公募基金市场迎来基金产品数量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这当然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公募证券投资基金接受了大量委外定制的基金,所以我们新产品发行了这么多。不过,现在有个尴尬是,年末委外的定制产品恐怕大部分产品所产生的收益达不到之前银行、保险、信托委外的时候所预期的一个收益,约4%或5%的收益水平,不过,收益不达标是一个常见现象,而且4%-5%的预期收益也只是委托方的一个期望,应该是大家预期之中的。因此,机构还是可以从现有的基金公司里面,选收益较好的,明年继续投资。

除了委外定制基金明年依旧会批量发行外,还有一类基金产品也将大面积扩容,即投资沪港深三地的基金,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后,各家基金公司都在布局沪港深主题基金,在基金产品中标明了“沪广深”这样的字眼有很多了,市场上有近50只产品。在投资港股市场大门已经打开的背景下,预计未来3年内市场上将有超过50%的产品可以投资“沪港深”三地。

论坛:四大行业如何实现监管下的重构与突围

142

 

杨驰:监管加剧提高了银行业的金融成本

今年监管层也下发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监管指标、存款保险等。对此,华夏银行战略发展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在论坛上表示,整个银行业面临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去年银行的转型有几大趋势:真正的市场化经济到来,利用牌照以及政策红利来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差异化竞争已经出现了,将来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可能只会存在于少数金融机构,更多的金融机构做的是专业化、特殊化的;第三,针对不良资产,原来传统的金融机构是把资产持有到期,出现不良就核消了,小部分可能现金处置了。

薛洪言:可以成立一个超级的监管机构

针对目前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和目前监管架构的分业监管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状,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在论坛上表示,一种思路是成立超级的监管机构。另外一种思路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整治的思路,通过加强跨部门的联合行动,或者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来应对综合经营的趋势,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他表示,互联网金融的整治今年就是由国务院统一牵头,出台了《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意见》,这种跨部门的联合行动,效果不错。像网贷行业,今年累计有1400家平台推出,有400家因为门槛提高主动退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行业的净化,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意义。

丁峻峰:险资举牌的野蛮行径属个别行为

 针对险资频频举牌被监管称为“野蛮人”,泰康在线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丁峻峰表示,一直低调发展的保险行业今年因频频举牌被监管层指责为“野蛮人”,但这并不是整个行业普遍性的行为,更可能是由于个别公司的个别行为改变了市场对保险的看法。

在他看来,今年保险行业内部经受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利率下行的市场环境下,大量资产端的收益是持续下行。另一方面,近两年很多中短存续期的保险产品设计使产品保障的功能几乎降为零,这种产品经过各种包装,再加金融杠杆,又许诺客户超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在市场上热销后聚集了大量成本很高的保费。下一步监管要把这一类产品的比重降下来。

杨德龙:在金融创新之初应提高门槛

针对私募基金行业遭遇最严监管年,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在会上表示,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但是最创新的时候,往往需要监管跟得上,否则的话肯定出问题。私募基金也是因为发展初期门槛低、监管宽松从而导致乱象丛生。私募基金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起来,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万家,随便几个人都可以申请私募牌照,这样就导致了行业乱象,最后只能严格整治,关掉一批,整治一批,但这过程中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他认为,创新是应该创新的,但是监管一定要跟得上,并且一开始要从严监管,严进宽出,这样才能让行业健康的发展。

报告发布《2016年北京金融业发展报告》

房贷成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绝对主力

银行业患上房地产依赖症

11

▲北商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闫瑾

 尽管自9.30后,监管层不断喊话楼市杠杆泡沫,时至年底,银行也主动收紧相关信贷,但在12月12日举行的2016北京金融论坛暨年度北京金融十大品牌评选上由北商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北京金融业发展报告》中依然显示,目前有超过13个城市个人按揭负担比超过40%警戒线,商业银行住户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持续攀升,房贷不但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绝对主力,部分银行甚至已经患上房地产依赖症。

个人贷款增量为去年2倍

央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0.16万亿元,同比多增2558亿元。前三季度新增贷款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72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4.2万亿元。

“我们注意到这样几个数字:3.75万亿元、2倍和40%。” 北商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闫瑾进一步解释称,前三季度在居民中长期贷款中,个人购房贷款增加3.75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这意味着,前三季度,10.16万亿元新增贷款中,37%的贷款流向了个人按揭贷。这还不包括地产商、中介商提供的首付贷、消费贷等加杠杆产品。

 在闫瑾看来,受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影响,各银行业绩均面临较大压力。在优质资产难寻的背景下,风险低、收益不错的个人住房贷款成为不少银行的重点发展对象。

 具体来看单月,10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75.1%,而8月这一占比是55.7%。可以说,房贷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绝对主力。

13市按揭负担比超40%警戒线

个人住房贷款持续扩张背后的风险也值得关注。

来自中信建投的数据显示,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居民住房交易杠杆率(按揭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加总)达49%,较2013年水平接近翻倍。

 通过对国内重点城市个人按揭负担比测算得出,当前13个热点一、二线城市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跨越40%红线,排在前三位的是深圳、上海、厦门,居民住房贷款负担比(月供/月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128%、94%、85%。此外,南京、苏州、合肥、郑州等地居民购房压力也明显加大。

 “居民购房压力过重将直接导致房价下行过程中的违约风险的增加,尤其是前期利用加杠杆产品的房贷申请主体,因资质不足可能导致违约风险更大。”闫瑾分析表示。 

楼市上下游企业贷同样面临考验

除了个人房贷的坏账风险外,房地产上下游的企业贷款也将面临考验。据了解,房地产与20多个产业有直接关系,共涉及上下游50多个行业。虽然3年多来监管层及银行一直在压缩房地产企业贷款,但放给其他行业和企业的贷款,同样和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

 此前,银监会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也提出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业务规制要求和调控政策;审慎开展与房地产中介和房企相关的业务;规范各类贷款业务管理,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经营。

随后,多家银行叫停合力贷、接力贷等业务,首付贷等违规行为也得到抑制。

不过从10月金融数据来看,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中长期贷款仍保持了强劲势头。10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75.1%,而8月这一占比是55.7%。可以说,房贷依然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绝对主力。

 但闫瑾也强调,银行业已经意识到相关风险,从北商研究院统计的上市银行营收情况看,除新上市的6 家上市银行, A 股上市银行其中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30% 的有10 家,另外的6 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也都超过20%。这种转变折射出银行的经营模式正从“存款立行”向“资产驱动负债”转变。

品牌的力量

1

▲主持人:北京商报总编辑助理李铎

12月12日,由北京市金融局、北京保监局指导,北京商报联手北京市品牌协会主办的“2016北京金融论坛暨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评选”在京揭晓。

 历经4个月的筹备、多轮专家及行业研讨、一个月的网上投票,北京银行、京东金融、嘉实基金、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建设银行北京分行、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国寿财险北京分公司、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等十家金融机构荣获“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殊荣,国美金融、国华人寿等摘得单项奖。

 据北京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地区金融业呈现出七大特点,分别为互联网金融增势强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要素市场快速发展,新兴金融业态健康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金融有力支持服务业扩大开放,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

 需要指出的是,“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评选”覆盖了银行、保险、基金、互联网金融等多个业态。榜单中不仅有传统金融机构北京银行、嘉实基金等,也有以京东金融为代表的新崛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共同为北京金融业发展开拓出新的天地。

 除了十大品牌颁奖礼上“星光熠熠”外,在当日的“2016年北京金融论坛”上也是干货十足, 现场专家及金融业内人士均表示,在走过2015年寒冬之后,2016年,整个金融业迎来全面调整。传统银行方面,除了大型商业银行探索创新寻求突破外,城商行IPO的开闸,给了他们重塑自我的良机;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陆续出台,支付机构整治行动重拳出击,宣告了放水养鱼时代的终结;在股市的波动中基金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相比之下保险业却实现了逆势急速扩张。

 因此,包括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泰康在线副总裁兼COO丁俊峰等在内的业内人士均表示, 在审慎监管的格局下,金融业整体调整的步伐还将继续。

2016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

5

北京银行、中国人寿、京东金融、嘉实基金、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

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

3

2016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财险

2

2016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寿险

42016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基金

132016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互联网金融

122016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银行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