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二环以里的金融街铜光胡同内,任谁也不曾想到,一幢精致的三层小楼内竟然早就“奢侈”地运营起了一处老龄公寓。与传统养老院不同的是,金融街老龄公寓一方面享受着政府提供的硬件和各种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思路更为清晰、成熟的社会力量则成为了该公寓的运营主体。近日,北京商报记者来到了这处“隐于市”的老龄公寓,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了公建民营给养老产业带来的推动和改变,而金融街老龄公寓这块公建民营的新样板无疑也会为之后的养老机构运营提供丰富的参照和选择。
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大幕拉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养老院始终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已是常态,但无奈弊端颇多;而民营养老院则时刻受制于高昂的成本,在温饱线徘徊。
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设想,将公立和民营的力量合二为一,而在2013年底,类似设想终于成为现实。民政部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新建机构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2014年,金融街老龄公寓应运而生。公寓由金融街街道办事处兴建,儆堂集养老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运营,属于典型的公建民营性质。
据介绍,公寓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这对于寸土寸金的西城区金融街地区来说已然是大手笔。目前,公寓共有床位102张,并且按自理、半自理及非自理严格划分区域。公寓院长谭沙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自理老人每月的费用在4000元左右,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费用则为5500元左右,对比业内同等情况,公寓的收费并不算高。
作为京城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代表之一,公寓收费不高的原因正在于“公建”二字。谭沙沙说,目前公寓的房租、水电燃气费等均由街道承担,公寓在开业初期的一些硬件设施及装修也一并由街道负责,运营方省下了一大笔开支。
“我们运营方需要承担的则是人工成本以及设备设施的维护及修理费用。总体而言,收支基本能达到平衡,符合公建民营养老院公益性的标准。”谭沙沙说。
“公建”铺路 民资运营专业化
在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方面,政府一方已经早早地铺好路、架好桥,而社会资本一方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效合理地进行运营。在实地采访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老龄公寓在运营层面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为了防止老人走丢或迷路,公寓楼体采用的是“回”字形的设计;为了方便白内障老人行动,楼体内所有的扶手均涂抹了对白内障患者视觉冲击最为明显的水蓝色;为了鼓励老人多走动,走廊内每隔一段都会有距离提醒;为了让老人更积极地参与公寓方面的活动,员工甚至还效仿幼儿园的模式,为参与活动的老人发放小红花,从而形成激励机制……
除了对常住于此的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护之外,公寓方面还提供日间照料服务,针对的正是每周需要1-2天短期照护的老人。谭沙沙介绍称,目前,公寓内日间照料服务很受街道老人欢迎,一张床位是由多位老人轮流来住。“我们还提供上门为老人服务,目前已经对接了全街道的100多位老人。”谭沙沙表示。
此外,公寓的一层便是占地700多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为辖区内老人开药看病、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上门巡诊等非紧急救助工作。
而老龄公寓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年轻化。谭沙沙介绍称,公寓内所有的护理员均为“90后”,甚至还有“95后”,而自己尽管身为院长,实则也只是一名1988年生人的“85后”。
护理员年纪虽小,但在护理方面的专业性却不容置疑。据悉,公寓内的护理员均为护理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且全部持有全国性质的护理员资格证。另外,许多护理员还是从日本等国交流学习回来的海归。
谭沙沙说,公寓之所以全部选用年轻人做护理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普遍素质较高,有更多创新的思维和想法,敢于操作;另一方面,不同于年龄偏大护理员仅仅是把工作当成一份赚钱的差事,年轻人会把老年照护当成一条谋求发展的途径,当成一份真正的工作和事业来做。
运营规范标准有待完善
这样一处收费相对合理、服务方面又比较周到的老龄公寓自然备受老人青睐。谭沙沙介绍称,目前想入住老龄公寓的老人至少有200多位。记者临走之前,还有两位街道的老人前来了解相关情况。而在服务方面,谭沙沙表示,从公寓运营至今,老龄公寓没有接到任何一起有关于服务层面的投诉。
在土地使用成本高昂、养老服务项目场所紧张的西城区,金融街老龄公寓却办得如火如荼,这意味着公建民营的模式必定大有可为。北京市政府也在去年下半年相继发布了《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及评估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三个配套文件,将养老机构的运营更多地倾向于民间资本。
而公建民营模式确实也解决了目前养老行业普遍存在的两大难题。有分析认为,该模式首先解决了最令民营养老机构头疼的土地和租金成本,大大促进了民营资本进入养老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仍然起到督促和考评的作用,运营方也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养老服务方面,从而形成市场层面的良性竞争。
但在美好的愿景之下,公建民营目前也着实承担着多个层面的隐忧,最直观的问题便是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收费问题。尽管被定性为公益属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目前公建民营模式内部仍存在着个别收费过高的现象,并且在供养对象方面,也没有完全履行政府方面提出的供养责任。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就曾表示,公建民营不能成为政府甩包袱、机构增收的工具,民间机构需要充分发挥服务技术优势,政府则要严格履行监督职能。
而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看来,公建民营在收费、盈利及补贴等细节问题上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否则公建民营还会延续目前公平性差、服务对象出现偏差、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南淄博/文 王飞/制表
改革后的北京公办养老机构体系
■公办公营 政府拥有所有权,行使运营权
■公办民营 政府将拥有所有权并已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运营权交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
■公建民营 政府将拥有所有权但尚未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运营权交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