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典藏

黄俊军:自我造血 非遗应走产业化之路

出处:典藏周刊 作者: 网编:尹文武 2019-05-23

C2019-05-24典藏周刊4版01s002《百骏图》 320×50cm   

近年来,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不断受到社会关注。然而,后继乏人、市场惨淡等问题却如影随形。这一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国家级工艺美术技能大师、江西省錾铜雕刻技艺传承人黄俊军。多年的从业经验使他得出一个结论——非遗技艺的自我造血,必须要走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

从南昌机场驱车两个小时,终于抵达贵溪工业园区的江西中鼎金属工艺有限公司,黄俊军想要实现的錾铜雕刻技艺市场化之路,就从这里启航。

从技艺传承来说,学徒需要掌握钳工、钣金、焊接等十多种技艺,还要具备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素养,熟练掌握单一工艺大概需要半年时间,掌握全部工艺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传统錾铜雕刻工艺效率低、难量产,学徒成才率比较低,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人才短缺成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对此,黄俊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全国创新性的金属錾雕工艺品生产线。在人员方面,采用企业培养机制,将成才周期缩减为三年。生产工艺层面,引入现代技术,前期制胚采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后期錾刻工艺则保留传统人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大胆革新,源于黄俊军30多年的从业经验。他18岁开始进入传统錾铜雕刻行业,历任技术总监、生产厂长,为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制作高端铜錾刻工艺品十多年。他创作的《晚风荷香》、《降龙罗汉》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13年,黄俊军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4年,江西省人社厅授予“江西省黄俊军金属錾雕技能大师工作室”。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黄俊军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获得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立项支持。

从非遗传承人,到企业掌舵者,黄俊军的身份也在发生转换,“从非遗传承的角度来说,个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工作室模式所能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有限的。但企业方式能够为这个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创作出更多的产品影响更多的人。”黄俊军表示。

据了解,黄俊军拥有国内规模较大的金属錾雕技师队伍,他所培养的錾铜雕刻技艺人才超过200人,其中有2名“江西能工巧匠”、50名工艺美术师、近百名金属錾刻技师,并孵化出多家从事金属錾刻的创业实体,非遗技艺传承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的新路,这是黄俊军颇为欣慰的。

C2019-05-24典藏周刊4版01s003

◆目前非遗技艺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黄俊军: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媒体宣传,都为非遗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和氛围。一方面要保护好传统技艺,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另一方面,要贴合市场,生产出适合当下生活需要的产品。

就传统錾铜技艺来说,传统、单一的产品和样式是需要革新的,要纳入现代化的锻压、冲压等技术,与传统錾刻技艺相结合,提升效率的同时,又不失手工錾铜之美,同时让更多人看到、了解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

◆能否谈一下当初设立“尚铜堂”的初衷?

黄俊军:的确,非遗项目的品牌不多,或者说品牌意识不强。设立“尚铜堂”这一品牌,最大初衷就是以品牌价值来提升錾铜雕刻技艺的价值。“尚铜堂”走向市场六年,目前已经是江西省著名商标,建设品牌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增强产品质量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产品品质。錾刻在壶底的“尚铜堂”三个字,不只是品牌,更像是对质量、对传统手工艺的承诺。

◆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

黄俊军:非遗能够延续、重焕生机的关键在于能否融入大众生活。我认为,未来工艺品的增长点在家居板块,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目前的问题是,粗制滥造、仿冒伪劣的产品,打着手工制作旗号的流水线商品大量充斥着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已经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50多项,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我们也呼吁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同时希望大众提高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甄别意识。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