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典藏

角楼让阅读与老北京文化传承相叠加

出处:典藏周刊 作者: 网编:王巍 2018-05-10

C2018-05-11典藏周刊4版01s001

C2018-05-11典藏周刊4版01s002

角楼

角楼是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中最常见到的一种辅助性单体建筑物,该种建筑物主要设于防守式城郭建筑的棱角转弯之处,故名“角楼”。

北京外城东南的左安门角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当时明朝为加强防御,北京城开始扩建外城。而角楼的功能着眼于城墙防御的需要,每一圈城墙都在4个角设楼,不论是外城、内城、紫禁城,角楼都是必备的建筑。历经400余年,饱受战火摧残,毁坏得比较严重。角楼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自然坍塌,城台于1951年拆除,城墙于1957年后拆除。 

“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做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工作,东城区政府率先启动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恢复工程。根据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1949年和1955年该区域地形平面图及瑞典人喜仁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下的北京城门城墙照片等历史资料,并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完成了遗址考古勘探。在查阅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古的基础上,同时,联系到原北京市政局总工程师、建筑专家孔庆普现场回忆了该角楼的位置,最终确定了角楼位于在南二环护城河内侧东南转角处。2013年10月23日,“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修复工程”方案获得批准。2016年7月7日,左安门角楼竣工完成。复建后的角楼,平面呈方形,通高15米,面阔、进深均为6米,两层共辟箭孔12个。角楼城墙向北侧和西侧分别延伸10.91米和30米,以衬托角楼,更加突出角楼的地标作用及观赏性,也有助于恢复明、清时期北京城“凸”字形城郭平面,进一步保护北京古都的整体形象和传统城市格局。

2017年10月28日,修复后的角楼作为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对公众免费开放。角楼室内面积达到800多平方米,一层为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区,主要举办老北京文化主题展览和讲座。二层为图书外借与图书阅览区,主要收藏以北京特色为主的地方文献藏书7000余册。包括北京各行业、各时期方方面面的资料,比如有北京寺庙、道观的哲学类图书,有著名的商业街、老字号、知名企业的经济类图书,有北京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学校等文化教育类图书,有北京话、土语、歇后语等语言文字类图书,有北京丰富多彩、门类众多的宫廷艺术和民间传统手工艺以及北京地方戏曲的艺术类图书,还有知名作家如老舍、林语堂、张恨水和现代作家刘心武、王朔、史铁生、肖复兴、刘一达等描写北京的文学作品,还有包括北京胡同、会馆、戏楼、王府、宫殿、旅游景点、历史古迹等地理类图书,有门墩、匾额、牌楼等建筑类图书,更有包括北京不同发展时期和风土民俗的历史资料、照片、画册、地图等,还有东城区和北京市各年代的年鉴、史志和北京各行业的行业志书。阅览区不仅有100多种杂志和30余种报纸还设有儿童阅读区,陈列有儿童读物500多册。三层为辅助阅览区和辅助主题活动区,读者在享受露天阅读的同时还可以欣赏角楼周边的美景。

东城区政府的这项惠民工程,让“阅读”与“传承老北京文化”相叠加,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打造一个聚集融合老北京文化特色图书借阅、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的图书馆平台。让大家在角楼里:唤醒老北京记忆,品味新北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