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中国艺术月刊

“格子”的突围

——论廖建华的绘画

出处:中国艺术月刊 作者: 网编:尹文武 2017-12-2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主义晚期的艺术中,可以见到大量的排除了任何叙事和内容的重复的格子结构,这些结构在美国批评家罗萨琳德·克劳斯的论述中被称为“保持着现代主义雄心的结构”。它不指涉任何叙事,也没有任何深度错觉,而仅仅是平面本身,甚至与空白画布的纵横纹理相似。现代主义就在这种结构中达到了其巅峰的形态——极少主义。 

21世纪以来,具体来讲,就是2014年以后,这种现代主义经典格子结构突然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异军突起,并迅速成为市场和媒体所热衷的流行风格。一时间,条纹、格子、单色平涂、向心图案通过空白和重复的方式占据了媒体和展览的主要位置。这种风潮一再蔓延,甚至雕塑、装置与新媒体艺术也难免沾染这种极少主义倾向的审美。有批评家担心,长此以往,中国抽象艺术就会有沦为设计或者装饰图案的危险。有一些中国艺术家也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反思这种风潮。实际上,在这种风格开始流行之前,艺术家廖建华在2011年就开始成系统地从事其类似“格子”图式的创作。其抽象绘画虽然在重复某一类方形的图式,但是并没有借助机械喷涂、电脑喷绘等很多画家都在使用的技术化手段,而是执着于手绘的乐趣。其作品在图式上又类似于欧普艺术中的抽象的视错觉效果,通过色彩和笔触的堆叠和渐变,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凸起或凹陷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又是靠一笔一笔的涂绘而实现的,作品远观是一种计算精确的机械化网格,而涂绘的色层和笔触的痕迹又在近观时变得可见,近观笔触的绘画性与机械理性的视觉整体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分裂。如此,廖建华作品中近观和远观中产生的辩证关系随即显现。他同样执迷于在极端理性的图式网格中寻找笔触涂绘的乐趣,并将一种错觉性再现方式运用到抽象绘画的平面中。表面上看类似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几何”风格对于60年代的欧普艺术甚至更早时期的抽象画的挪用与戏仿,而廖建华通过笔触的反复琢磨与空间错觉的营造,实际上又打破了当代抽象绘画难免沦为装饰图案的局限,因为装饰图案追求的是一种极度平滑的表面,而廖建华的作品恰恰是通过笔触的痕迹和错觉性再现推翻了这一点。他通过深度错觉的建立,否定了抽象绘画的平面性本质,同时实现了其前卫性。

格子是界限,但它又通过自身的重复消解了这个界限,使其无限延展,而在廖建华的作品中,格子自身即具有空间错觉性再现。就如罗萨琳德·克劳斯所言:“格子就是边界融合进作品内部的一种内投形象,它是对边框里的空间自身相互衔接的描绘。”廖建华作品中空间错觉的绘画性描绘,使格子的形象跃然眼前,突破了现代主义的经典平面,突破了边框的限制,同时也突破了抽象绘画走向纯粹装饰的困局。    高远 (评论家、策展人)

    

廖建华

1981年    出生于湖南

2005年    毕业于岳阳师范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17年    “有始有终”廖建华个展   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重庆  中国

2016年    “一分钱交换计划”廖建华个展   东篱艺术中心   北京  中国

2015年    “无限有限”廖建华个展   艺琅国际    北京  中国

2013年    “心相”廖建华个展   egg画廊    北京  中国

2011年    “有意无意”廖建华作品展   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中国

2009年     廖建华首次个展 “思空图”   Y2ARTS Showroom   新加坡

联展:

2017年     追忆似水年华   盛世天空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17年     中国特“色”   天铂当代艺术基金会    新西兰

2017年     视界 抽象艺术的语汇   四川省美术馆   成都  中国

2017年     “极”来自中国的新艺术   The Page Gallery    首尔  韩国 

2016年     “另一种选择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16年      永彩 何汶玦全国青年艺术家大奖作品展   禾美术馆    长沙 中国

2016年     我的艺术私藏   比尔美术馆   瑞士

2016年     运行中的“非形象”    正观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16年     假园   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