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第十届)北京商业高峰论坛11月25日举行。论坛由市商务委指导、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和北京商报社联合主办,以“社区商业新生态”为主题。在零售业深度整合的2016年,传统零售与新兴模式共同经历震荡,转型方向几何?未来蓝海在哪?政策新机遇该如何把握?商业大佬有着怎样的不同见解?企业间发酵着多少融合期待?在北京饭店国际会展中心,400余位传统零售巨头、电子商务大佬、社区商业先锋齐聚,以“社区商业新生态”为主题展开思想碰撞。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16北京商业发展蓝皮书》,呈现了北京商报与北商研究院对北京市社区商业进行全方位摸底调查完成的《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申金升:
社区商业应在软、硬、快、慢下功夫
今年北京商业高峰论坛“社区商业新生态”的选题非常切合当前的发展时机。社区商业如果在过去商业发展过程中被看做是边边角角的话,今天在首都中心城市的定位下已被重新定位并具有重要意义。
从新时期首都城市发展的战略意义来看,社区商业拥有提升新生服务业的品质,打造国际一流宜居之都的重要内涵。从行业和产业角度,社区商业将会构成首都社会消费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基础消费和民生消费通常在各大型城市中的占比比较高,发达城市曾经达到50%、60%,北京目前在40%左右,意味着社区商业今后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从企业角度来讲,社区商业是企业和市民零距离接触的方式,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谁能够占领社区商业谁就能占据首都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
如何看待当前的商业?当今的商业发展走到今天这一步,特别针对北京而言,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边界正在模糊化。传统意义上说是卖商品还是卖服务,现在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边界在不断地打破。商业追求的理念,由过去放心品牌信誉似乎正在逐渐被便利、个性、体验新的热词所代替。在当今高技术或者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带动下,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智能商业的发展,成为决定这个行业或者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商业在市场竞争当中不再是某单个企业单个门店的单打独斗,基于供应链、全产业链的效率优化和提高,正在成为提高商业竞争力的根本渠道,这似乎又给了我们另外一个启发或者是启示。我想这似乎是当今商业出现的新变化,如果概括一下是线上线下融合,商品消费、服务消费融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甚至于在社区商业当中出现的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的融合。这样一些新的融合发展趋势似乎也为我们作为一个末端的商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想这些现象都值得业界人士更好的思考。
社区商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或者是核心环节在哪?社区商业发展应在软、硬、快、慢上下更大的功夫。所谓硬,不言而喻,社区商业发展还需要一定的设施载体空间,硬件不足仍然是社区商业发展的基础。
第二,软。社区商业的企业形态和业态比较多,在发展的软环境特别是标准化方面还有差距。一定意义上,规范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不够或者是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商业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合理扩张,因为它降低了企业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服务。
第三,快。所谓快就是适应现在都市生活的需求。怎么样让互联网+流动理念在社区商业的业态当中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这种应用场所和空间,一方面是方兴未艾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很多的生活服务业态上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四,慢。社区商业有别于其他的商业业态,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市民、贴近生活,怎么样使社区商业能够真正让市民感觉到除了商品的品质,或者是使用价值满足以外还有心灵的价值满足。让社区商业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从现在的情况看未来,提升品质会是激发百姓新需求的重要渠道。模式创新,将会为探寻社区新商业的生态开辟比较新的思路。重心调整,从过去简单的刺激需求到强化供给,会实现商业或者是社区商业跨越发展的新契机。
主办方致辞
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会长于学忠:
对社区商业应有足够想像力
在北京十大商业品牌评选之前,北京商业高峰论坛如约而至。品评过去一年的商业故事,探讨未来一年的商业趋势,这已经成为北京商业人士每年必赴的“时间之约”。
2016年即将过去,北京商业再一次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在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具体而言,今年北京商业在生活性服务业和跨境电商消费上“更上一层楼”,对它们的成长空间,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想像力。
北京商业高峰论坛由北京市商联会和北京商报社联合主办,十年一以贯之,同时推陈出新。在这个论坛上,我们热议过世界城市的建设,研究过北京服务,争辩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商业机遇,点评过“+互联网”的商业生态。今年我们又将视角切入“社区商业”这一与民生息息相关同时又包罗万千的老业态、新生态,与在座的各位人士,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最后,希望北京商业高峰论坛在下一个十年、更多的十年,继续扮演北京商业智力供给、信息交流和要素整合的重要角色。
北京商报社社长邱成军:
为重视品牌的企业服务
北京商业高峰论坛到今年是第十个年头。十年磨砺,宝剑出鞘,这十年确实值得总结一下。在此,我要感谢北京市商务委员会,要感谢经济报刊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要感谢论坛的品牌企业,感谢北京市商业联合会的合作,同时我们要怀念老一辈,感谢他们为北京商业论坛和北京商业品牌所做的努力。
去年北京商业高峰论坛主题是“大融合大未来”,强调一个大字,今年我们主题定位“社区商业新生态”,突出一个小字。在我们看来,社区商业不是高大上,而是小而全、小而美,是以小见大的大主题。
北京商业高峰论坛是十大商业品牌评选系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大商业品牌评选的初心就是为了重视品牌的企业服务,同样,高峰论坛也是为了重视品牌的企业服务。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缺的不是简单的供给,而是创新及个性化的供给。在未来的市场空间里,品牌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北京的好品牌不是太多,而是不足。因此,做好北京十大商业品牌项目,为重视品牌的企业服务,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专家观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陈立平:
社区商业应杜绝“食品沙漠”
在欧美和日本,在离家500米范围内,买不到生鲜食品的状况被称为“食品沙漠”,这个提法最早产生在英国,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的贫民区,因为没有超市,居民买不到食品,所以这个地区就爆发肥胖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英国政府每年用70亿英镑为这些贫民区去治病。
到了90年代以后美国把治理食品沙漠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美国农业部把离家500米内没有食品超市就叫做食品沙漠化,美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因为爆发的肥胖症、糖尿病给社会医疗带来很大的问题,这也促使奥巴马的医疗改革。这个问题从十几年以前传到日本,日本是收入平均的国家,日本的沙漠问题更加集中体现在老龄社区和老年人的购物问题上。日本也将出家门500米范围内买不到生鲜食品的地区称为食品沙漠,买不到生鲜食品的老人被称为购买的弱者,称为购买难民。据统计全日本有700万人买不到生鲜食品,65%的居民由于买不到生鲜食品,肥胖症、糖尿病以及老年痴呆症是生鲜食品供应地区的5-8倍,这个问题会不会在咱们国家产生呢?
社区商业首先最应当解决的、面对的便是老龄化的问题。年轻人会开车会骑车会打车,能以现有的技术为基础,为自己创造便利条件。老年人行动不便,不宜远途购物,对互联网应用相对较少,社区O2O认知不足,社区商业对老年人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相关数据显示,2030年有3亿人口超过60岁,其中有7000万是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是更多中国家庭选择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在照管家庭中的基本生活需求时,逐渐成为社区商业的发展主力军。
花钱买健康、买舒适、买享受、买方便正成为“银发一族”的生活追求。日前,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据对1643户老年人家庭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测算,2015年北京老年人家庭消费额639.6亿元,占全市居民消费总额的8.9%;60岁以上老年人口消费额占全市居民消费总额的比重接近15%,老年市场将是一片消费的宏阔蓝海。
据统计,北京现在有3万多座楼房没有电梯,怎样能兼顾社区商业的发展,还能保证对老年人的关注,是企业需要同时解决的问题。
就北京而言,从70年代分配商品型社区商业,到80、90年代的基本生活补给型社区商业,而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社区商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但是也应该看到,北京,城市中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首先高房价,另一点就是城市中心构建CBD,城市化的发展,让一些自由市场撤离,北京的西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就会出现大量由于买不到生鲜食品的居民,这有可能会导致像欧美一样由于营养的流失,最终需要医疗系统来“买单”的现象。
政府应当承担起社区商业发展的监督、引导责任。北京疏解批发市场的趋势不可逆转,据统计在朝阳区就有300多个店铺是空着,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能够让有口碑的超市进驻,同时商超也要实现创新。
贵州省贵州市把所有的城市中心控制的店铺收上来,通过招商的方式免费让大规模的连锁组织到那去开生鲜店,蔬菜价格限价最高只能涨35%,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还有一点,当前日本的超市便利店配送成本费用由财政部承担。我了解到,北京地区光养老有300多亿元分布在民政局、商务委等委办局。我个人呼吁从关怀和照料的角度,从促进线上线下的角度,由政府出面解决这些超市所产生的配送问题,现在超市的毛利只有15%,拿出3个点做配送很难持续发展下去。社区商业是一个为民服务的问题,政府应该承担起很重要的责任。
此外,另一个重点是如何兼顾社区商业和失能老人。目前不少企业推广了App的使用,使社区商业和失能老人有了更好的结合。像超市发开发了线上App,App可以帮老年人买到东西。我认为如何解决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和有效率的配送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政府应当承担起社区商业发展的监督、引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