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工匠精神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出处:特刊 作者: 网编:王诗文 2016-08-07

  

工 匠

关键词解读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观点碰撞

工匠 VS 淘宝

以低成本生产粗制滥造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淘宝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使其活得非常滋润。

工匠 VS奢侈

在奢侈品身上更容易看到工匠精神,但这印象其实是片面的。一些大众品牌也不乏工匠精神的代表。

工匠 VS 买单

从短期来看,工匠精神意味着更多的成本付出,但长期来看,会为企业盈利,消费者也会为此买单。

工匠 VS 科技

实际上,机器化大生产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躺着也能赚钱,工匠精神被视为一种奢侈品,通常只有行业里的那些奢侈品牌才花心思去玩。然而,在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的当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产阶级对产品品质以及个性化的与日俱增,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对工匠精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工匠精神究竟是企业发展的奢侈品还是生存的必需品值得重新思考。

工匠精神是什么?

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讲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

她与丈夫一起在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奇怪的是店里只有6个座位。为什么不把店扩大?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这个颇有触动性的故事,让人对工匠精神心领神会。它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精心打磨产品,确保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

其实,不仅仅是做寿司,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中都存在。财经学者吴晓波曾用颇为生活化的语言风趣地阐释工匠精神: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总而言之,就是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为了这个理念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反复研究改进产品,以求达到最好。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一阵风,吹到大江南北每一个角落,一时间自诩拥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如潮涌般喷薄而出,不知何时早已失落的工匠精神突然成为一顶时髦的帽子,人人争相戴之,又像是一件必需品。

为何缺失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究竟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不妨先来探寻一下中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缺失并非与生俱来,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工匠精神,那时候工匠精神的盛行与传承,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全世界制造业里最精细的一个民族。

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的代表,蜿蜒万里的长城、栩栩如生的秦陵兵马俑、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的四羊方尊、绚丽神秘的敦煌壁画和彩塑、巧妙绝伦的赵州桥……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无一不是工匠精神的化身。只不过,到了近现代,这种精神逐渐没落,甚至被人们所遗忘。

遗忘工匠精神的背面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去30年,中国一直在急速奔跑,全国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世界500强,国家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从人人求个温饱到个个健身减肥,中国制造创造财富已经甚至引发大国威胁论。

博尔特能在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还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吗?这个假设听起来像是个笑话,那么一个正在飞奔的巨人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甩在身后是否也有了几分端得出去的理由?made in China代表的中国制造中的粗制滥造、抄袭设计等都有寻到了根。

不只是工匠精神缺失,就连工匠也罕见,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工匠没有足够的尊重与生计,即使是《大国工匠》中的航空“手艺人”胡双钱,十几年也只是蜗居小房。待遇低、晋升渠道窄,不能有尊严地工作、体面地劳动,还要求他们向工匠一般精工制作,是否太过苛刻?另外,企业也不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研发,去精工制作,追求极致,整个商业社会变得有些浮躁。

不工匠不是活得挺好?

  

2015年7月10日,日本福冈市,中国游客的回国清单中,电饭煲是定点采购的必需品。不过,这是日本制造长期以来工匠精神的溢价,在事后某媒体进行的比较实验中,国产品牌的口感不逊于日本品牌。 

在巨人奔跑时期,工匠精神整体缺失,很多企业都将眼睛瞄向了一条这样的捷径——以低成本生产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淘宝的诞生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使其活得非常滋润。市场上甚至有一种声音说,粗制滥造就是淘宝扶持起来的。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最初指的是在贵金属的铸币时代,那些低于法定重量的或成色的“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把“劣币”花出去。最后良币被驱逐,退出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了。这种现象在淘宝上有很多体现,有能力的设计师、认真做产品的工人、花费大价钱采购机械的工厂做出来的质量出色,带有设计价值的产品无法与淘宝上那种粗制滥造、仿冒设计的劣质商品竞争,淘宝的“物美价廉”的价值导向,也让许多消费者在淘宝上淘劣质商品成了习惯。

来看看淘宝所谓的爆款,搜索自行车,销量最高的几个天猫店都有上万的销量。点进去看看评价,拙劣的焊接技术、劣质的轮胎、粗制滥造的脚踏甚至到手就断裂的钢梁,这样的产品却是淘宝销量第一。真正用心做好自行车的品牌呢?比如WKUP城市单车,所有部件都采用轻质且坚固耐用的铝合金打造,整车重量轻,焊接部分都采用平焊研磨工艺,克服了传统铝合金外部焊接带来的粗大鱼鳞状焊道,细节做工都很好。这样有着工匠精神的好东西,认可者寥寥。

但是这个特殊的商业时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低端制造业、粗劣制造业必须下滑,如果中国粗制滥造的加工制造业不继续下滑,中国没有机会。”在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第三场论坛“新作为——创客好时代”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浙商总会首任会长马云做出让人意外的预测,中国制造业还会继续下滑,但虚拟经济日子也不好过。中国未来要增长的不是体量,而是质量。

工匠精神是奢侈品专利?

提到工匠精神,通常会想到奢侈品,比如汽车里的宝马、奔驰,皮具类的香奈儿、LV,手表里的百达翡丽等。确实在这些品牌身上更容易看到工匠精神,精致的手工技艺,精益求精的产品品质,但这印象其实是片面的。一些大众品牌也不乏工匠精神的代表。

以日本的无印良品、优衣库为例,它们可以说是平价产品中工匠精神的代表。它们认真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围绕着品牌打造出一整套消费文化、生活方式。其中,优衣库很重要的品牌精神就是有很强的格律,它相信服装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改变一个人的心情,进而改变任何事物。它强调“人” 才是生活和衣着的灵魂,怎么把人的真善美透过服装这件事情去展现出来,然后去体验生活,其实生活中可以创造无限可能的艺术。它除了讲“服适人生”还强调“舒适百搭时尚”,利用高科技对面料不断创新,坚持简约精致设计和品质细节的追求,创造很好的品质和性价比的口碑。在优衣库,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创新的源泉, 推动对追求设计生产细节和对追求极致品质标准的实践和维持。它的“定价策略”则启发商业社会,成本与品质之间的平衡是可以实现的,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完全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有品质、更有设计感的产品。

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这个大商业环境的改变,让企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也发生改变。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果继续疯狂扩张,缺乏工匠精神,可能最后变成了快就是慢,在市场竞争中失利。 

消费者会为工匠买单吗?

当下市场,优衣库、无印良品、大众汽车等平价产品具有工匠精神的还属少数,具备工匠精神基因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业,这是因为要做到完美,追求极致经常就意味着高成本,因此价格也会更高。对于逐利的企业而言,消费者愿不愿意为工匠精神买单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创新研发锤子手机的老罗亦坦言:“我们自然也要考虑成本,工业产品没有‘不惜工本’的说法。”因为T1的定价在2500-3000元,有些想法就受制于成本最后不能实现。如果能够像苹果一部手机卖到5000元以上,那就可以实现更多的想法。目前确实还没能做到把一个产品以更高的附加值卖出去。

但消费者愿意为企业的工匠精神买单吗?在物质短缺时期,人们最根本的需求是“从无到有”。只有解决了“可用”、“买得到”又“买得起”等现实问题之后,才是对更高品质的追求、对更好产品的需求和欣赏。近年来,中产人数不断上升,一方面来自于经济体的壮大,创造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机会;另外一方面来自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忙碌于生活的温饱,有机会寻求精神的富足、实现自我。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消费上,通常就是一种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近两年,海淘突然兴起,人们出国旅游除了购买一些奢侈品以外,马桶盖、电饭煲等日常用品也被列入购物清单,然而,事实上,日本的这些产品质量价格并不比中国自己生产的更具优势,但却遭到了国人的疯抢。为什么?因为日本、德国企业长期以来坚持工匠精神,在世界形成了一种主流印象:它们的产品质量就是好。也就是说,从短期来看,工匠精神意味着更多的成本付出,但长期来看是会为企业盈利,消费者也会为此买单。

德国制造,工匠治国

以工匠精神治国的德国制造,成为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代名词,以8000万人口创造了2300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阿迪达斯等品牌,都出自这个国度。它们中很多都是拥有百年以上历史、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级“隐形冠军”。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它的优势在于产品的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以及优秀的售后服务。

德国30%以上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

工匠精神在机器人时代

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丹曾警告说,未来10到20年,美国将有8000万个工作、英国有1500万个工作可能被机器人取代。但为什么,就在社会迈向机器人时代的今天,对工匠精神的呼声越来越大?

原因在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劳动力制造业就业意愿的下降,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巨大制约。

李克强总理2014年10月访德期间签订“工业4.0”战略合作框架,显示出高层对制造业4.0升级改造的强力支持,“工业4.0”大概率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根据美国某咨询机构统计,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综合成本已经与美国本土部分地区接近。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以保持制造业竞争力,是中国不得不选择的一个命题。

实际上,机器化大生产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以前只要求做到60分就不愁市场的企业,只有发挥工匠精神,追求极致的品质,将产品做到90分甚至100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中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制造业PMI低位运行、传统制造业景气低迷、人口红利消失而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而在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企业视为必需品,哪些公司转型得早、转型得好,他们的股价就有望被重新估值甚至大幅溢价。

工匠精神是转型必需品

工匠精神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解读。在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大多数企业不愿耗时耗力去做工匠,因为低成本生产60分产品就有赚不完的钱,没必要去固执地坚持工匠精神使产品品质达到90分、100分。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品质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去日本、德国等尊崇工匠精神的国家海淘精工制作的产品成为一种趋势,这表明愿意为工匠精神买单的消费群体日益增加。再加上制造业PMI低位运行、传统制造业景气低迷、人口红利消失而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made in China中急需注入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