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慧眼识珠 让家装更透明

出处: 作者: 网编:张巍 2015-12-14

历年“五一”都是家装的旺季,消费者购物踊跃,商家促销疯狂。对于打算装房子、买家具的消费者来说,既有惊喜——可以捞到最便宜的底价产品,又有担忧——会不会被商家忽悠了?这里,记者总结出家居消费中最难察觉的六种情形,消费者在购物时应该擦亮眼睛,当心跌入消费陷阱。

消费1

橱柜尺寸忽“胖”忽“瘦”

“长×××米,宽×××米,有×××组底柜,有×××组吊柜,整体颜色是×××……”随着个性化需求的增多,根据业主个人喜好而制作的定制橱柜颇受年轻人的喜爱,橱柜企业也会派专业人员去客户家测量相应的尺寸大小。但是,谁曾想到这量过“身”的尺寸竟然也会有差错,而且出错率比较高,总是“不小心”就算出多的钱来。

例如,某底柜明明只需1.5米长,专业人员测量后则标明“需1.8米长”,会多出0.3米;某吊柜的高度明明只需0.5米宽,专业人员测量后则认为“需0.7米宽”,多出0.2米。不仅仅是底柜和吊柜,专业人员对橱柜转角处、紧靠墙壁的那一面柜体、烟机等平常“不见光”的地方测量时也常出错,总是多量出一些。众所周知,定制橱柜按尺寸大小收费,尺寸大就多交钱,反之亦然。也正因如此,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员在测量时会故意报多尺寸,让消费者为这多出的尺寸计价买单。

消费2

家具材料表里不一

“买家具吗?纯实木的四门衣柜,特价5000元,机不可失”、“我们是100%的实木家具,假一罚十”。逛家具卖场的人常听到这样的介绍,强调所卖家具很“纯”,是所有用料均为实木的实木家具,价格通常也不便宜,如果赶上促销价就得赶紧买。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消费者都信以为真,不假思索地把所谓的“实木家具”买回了家。

真的是100%纯实木家具吗?“框架和看得见的板材是实木,靠墙那面的背板和抽屉底板恐怕有水分吧!反正消费者是很难发现这一点的。”一位本身从事家具制造的业内人士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一方面真正称得上品牌的家具企业不会在材料上弄虚作假,这类企业靠的就是口碑和诚信经营,但另一方面的确有不法商家偷工减料,标识名不副实,明明是板木结合或实木贴皮家具,非得标上“纯实木家具”,忽悠消费者以谋取更多利益。据悉,纯实木家具和实木贴皮、板木结合的家具相比,价格要多出一两成左右。

消费3

进口地板来历可疑

随着消费能力和个人品位不断提升,消费者在选购地板时越来越讲究:不是进口地板不要,进口地板中不是贵的不买。为迎合这种消费需求,一些商家也是铆足了劲只卖进口地板,连强化地板都要动辄200元以上,比国产的要贵两倍。×国原装进口,有产地证明书验明正身,100%的货真价实……每当有顾客上门,商家们都会这样自豪地介绍。 

真的都是漂洋过海而来的进口地板吗?答案是否定的,有不少标榜“进口地板”的商家实际卖的都是国产地板,这类地板其品牌和公司都注册在国外,但生产和使用的材料都来自国内,是披着“进口”外衣的国产地板。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国内生产,然后载着国产地板出入国际公海一趟,回来后坦然变成了所谓的进口地板。而为了不让顾客起疑,一些胆大的商家甚至伪造进口报关单和产地证书,并口头承诺假一罚十,这种情况下谁还会不信呢?更重要的是,有了“进口地板”做金字招牌,商家们可以随意开高价,价格越高越好,仿佛这样才能彰显价值,与“进口”身份相符。对于这些,识别能力不强的消费者也只能防不胜防。

消费 4

品牌排名未必是真

对家居品牌了解不透的消费者,对什么品牌好、什么品牌不好的判断缺乏根据。于是,卖场里张贴的某品类产品的上月销售排行榜,就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依据。排在前面的自然是卖得好的,卖得好的自然是消费者多的,消费者多的自然是口碑和品质好的,也是让人放心的。

如果仅根据排名榜上的名次就贸然签单,有可能被忽悠了还帮着数钱,有时候,排名上的品牌未必是真正销售好的品牌,因为有些排名是“做”出来的。由于排名可以影响一些人的购买抉择,一些实力不够的商家为争取上榜,以开“假单”的方式冲销量,营造卖得好的假象,如将一个城市里多个卖场里的一部分订单集中到某个特定卖场里,从而获得这个卖场销售额飙升的结果,凭借销售额的巨增获得一个好的排名;或者找托儿与商场签订虚假销售合同,从而在卖场的统计表中造成销售额巨大,从而获得一个好的销售名次。业内人士提醒,在购买产品时要多了解所选品牌的实力和口碑,卖场提供的销售排名只能做个参考,不能完全依靠它做判断,否则容易上当。

消费5

别被设计师“揩油”

作为家装公司中与消费者沟通次数最多的人,设计师的话在消费者心中颇有权威性,他们一般都会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图装修自己的房子。而设计师按照付出劳动多少,顺理成章地从所属家装公司获得相应酬劳,其中包括设计费和工程签单量的提成。

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在选购主材时业主常听到这样的建议:“这个牌子的东西好,买它家的产品我还能帮你打折”、“别选公司提供的某品牌主材,我告诉你另外一家牌子更响亮、价格还便宜的”。言下之意设计师能帮你淘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但前提是“听他的话”。

听设计师的话其实并不见得有错,只是一些人的出发点是为了一己私利。“按照顾客消费的总金额和产品不同,主材商给设计师的回扣不等,但多数都在20%以上,有的暴利产品甚至高到50%-60%。”一位已从设计师岗位离职的业内人士爆料,设计师之所以力劝顾客去自己推荐的品牌商那里买东西,就是为了拿回扣。为此,常不惜向顾客推销一些并不是品牌、产品质量难保证的主材商,消费者往往充当了“冤大头”。

消费6

套餐装修最易发生“增项”

套餐式装修,一种将瓷砖、橱柜、卫浴、家具、木门等主材,以及刷墙、地砖铺贴、卫生间防水等基础施工整体打包进一个“统一价”内,让消费者可直接拎包入住的装修方式。按照户型面积和所选主材档次高低,一般有“19800元”、“21600元”、“26900元”、“39800元”等多种套餐价格。因为简单、省钱、省心,套餐式装修备受许多消费者推崇,他们毫不犹豫就与家装公司签订了相应装修合同,等着拎包入住。

然而,当装修队开始施工后,人们会发现一个很是纠结的现象:木门只有门板和门柜,要包垭口,得按130元/平方米另付;客厅装修不包括吊顶,要做的话,内部价是200元/平方米,20平方米大约得再掏4000元;开关要换了,套餐里是不管的,得花1000多元另买……随着装修一天天推进,一个个合同里根本没有的装修项目越来越多,消费者频频要为这些“增项”另外付钱,结果签约时选的是“21600元”套餐,装修后却发现花了5万元不止。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评价,“增项,就是套餐式装修最不让人省心的地方”。商报记者 王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