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MOOC来了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20

  在互联网已经在全球铺开的今天,它依旧有着某种魔力,魔棒挥舞之时必会引发一个传统领域的变革。2012年,这根魔棒点到了教育领域的头上;2013年,这股浪潮席卷中国。MOOC是什么?它的中译名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斯坦福大学校长曾把它比做“一场数字海啸”,还说MOOC拥有把传统大学教育“扫地出门”的力量。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今年宣布加盟EdX平台,并先后发布公开课程。尽管MOOC被寄予了太多厚望,但在实际进入过程中,MOOC仍然遭遇了一些中国式的尴尬。是历史转折,抑或是一阵风?尚有待时间检验。

  2012年,美国兴起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浪潮掀起了一场在线教育学习革命;2013年,该浪潮席卷中国,被业界称之为中国MOOC元年。

 

  潮流势不可挡

  说到MOOC模式,美国首开先河。早在2011年,斯坦福大学一位名叫塞巴斯蒂安·史朗的教授就把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挂到了网上,尽管授课水平并不高深,却吸引了来自近200个国家的16万名学生。时隔一年,美国便出现了Coursera、Udacity 和 EdX三大巨头。三家MOOC模式网站同在2012年上半年上线,尤其是Coursera和Udacity两家,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把注册用户数量发展到百万级。

  MOOC之所以能引发教育界的变革,得益于其颠覆性的学习模式。在这些网站里,有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课程,所有的内容都是免费的,用户可接触到医学、计算机、人文、商科等各领域的优质教学资源。当用户报名某一门课程后,会清晰地看到课程排期,学习过程中还会有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以检验学习成果。

  而其人性化的互动模式,还能让用户在讨论区或学习小组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倘若用户能坚持学习完全部课程并通过测试,更能获得相应的证书。要知道,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学费约为每年1万-4万美元,MOOC的出现又怎能不引发教育界海啸?

  MOOC模式在美英两国引发的教育革命也蔓延到了中国。目前,国内涉足网络公开课领域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各大高校,如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它们的课程有的通过高校官网发布,有的与其他网站寻求合作(如清华、北大加盟EdX);另一类是各大商业性网站,其中既有新浪、网易这样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又有沪江网、YY教育这样的垂直性网站。

  以最早推出、课程最多的网易公开课为例,早在2010年11月便已推出,首批上线的公开课视频来自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其中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

 

  短期尚难盈利

  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宣布加盟EdX平台;9月底,北京大学于EdX发布首批网络公开课程;10月17日,清华大学的第一门免费公开课《电路原理》也于EdX平台和“学堂在线”上同步开放。关于“学堂在线”的选课情况暂无公开数据,但据EdX平台数据显示,当日共有来自全球的8313名学生选择了该课程,其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印度、美国学生共计2700余人,而中国学生仅400余人。在经历过前期的高调宣传、预热后,中国顶级大学的在线教育课程意外“遇冷”。

  对于MOOC模式在国内的“异化”,教育行业研究者张迪欧认为,在国外,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竞争压力也相对轻松,人们自发地就会有学习更多知识的欲望;但在国内,由于竞争压力过大,许多人不得不把学习变成一种功利性诉求。“可以说,网络公开课在国内叫好难叫座。”

  新浪公开课负责人以新浪公开课为例称,尽管新浪目前有70%以上的公开课来自国外高校,但是,“除非另有声明,新浪公开课平台上的所有国外名校课程均遵循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协议,在传播时需保留原始出处、作者署名,不能作为商业用途”。相应地,受Creative Commons协议的强制规定,新浪公开课的网页上不会出现任何形式的广告;但在不受协议限定的线下活动中,新浪也会利用自身品牌同一些机构和企业展开商业合作。

  而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公开课更多的是一种公益行为,很难带来直观的盈利模式。

  “国内公开课单纯依靠免费模式很难走远,可在兼顾公益属性的条件下,适当考虑盈利,如通过品牌提升、流量变现等。但前提是,必须把用户体验做上来。”张迪欧说。

 
下一篇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