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货币定力与改革动力

出处:政经 作者:陶凤 网编:尹文武 2019-09-25

“我们并不急于像其他一些国家央行所做的那样,有一些比较大的降息和量化宽松的政策。我们的判断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要保持稳健的取向,要保持这个定力。”关于市场上热议的中国降息与否,央行行长易纲给出了回应。他在9月24日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是适度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也为今后的宏观政策调整留有充足的空间。

无论是回归货币正常化的欧美“掉头”重走老路,还是被逼无奈的新兴经济体纷纷跟进,眼下全球央行进入一轮降息竞赛,期望宽松的货币能保持或者刺激实体经济的真实增长。中国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货币政策正常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上周,美联储50天内启动第二次降息,并引发十多个国家央行联动,中国央行仍然保持定力,未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调低政策利率。

降息潮来,全世界都在猜测,中国会不会加入降息阵营,这个新兴大国的宏观经济将是什么走向。像一片阿司匹林,央行送出的这种“止痛药”,市场早就见怪不怪了。就像人们过往对抗生素药物的依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短期刺激存在太多“后遗症”。新一轮宽松政策能否真正扭转经济颓势,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中国也会遇到问号,但选择与博弈势必经过深思熟虑。如果选择不降息,复杂的内外形势叠加全球降息潮涌动,各方压力自然不可小觑。如果选择降息,如何避免降息后资金流向房地产和国企部门,如何实现小微、民营和制造业企业充分获益,以及如何平和房地产调控和高质量发展的诉求,都将是难题。

易纲一贯倡导市场化的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认为“开放是改革的强大动力”。早在十年前,易纲就撰文指出,未来十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市场坚持不懈的改革和开放。中国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靠刺激政策直接投资的空间已不大,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眼下适时推出的LPR机制改革,试图在“降息”与“不降”之间寻求平衡。在新机制下,央行通过MLF利率调节影响新增贷款利息,从而打开了央行利率调控的空间,有利于更好地权衡拿捏货币工具使用的尺度和力度。LPR机制改革后,银行在盈利诉求下将有更大可能增加对小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与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相辅相成的国企、土地、财税等多维度的改革,以此形成合力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正如易纲所言,尽管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陆续开启了降息潮,但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国内经济,所以决定货币政策也主要是以我为主。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