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蓝靛厂太少狮舞:“摔”出来的别样技艺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卢扬 实习记者 杨雅 网编:尹文武 2019-09-19

起源于民国的太少狮舞,作为狮舞技艺中北狮的分支,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代表性动作——摔娄,俗称“摔屁蹲”。历经百年的演变与流传,在太少狮舞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京城内有多达11个狮会会在节庆假日为百姓表演。而如今虽然繁华已逝,但仍有这样一批传承人,为了留住非遗技艺而努力着。

起源:皇室庆典表演入民间

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被称为中国的灵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舞狮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人认为狮舞的技艺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传入民间。京西蓝靛厂义振旗缘太少狮会的传承人赵岩说:“狮舞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也没有准确的说法,但是在之后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大的表演风格。在北狮这一分支下,又出现了太狮这一分支。”

直到清朝,太狮舞表演一直是专为皇家的大型庆典与接待外国使臣时表演服务用的,需要两个人才能表演特大号狮子。传统的北京太狮有一对,一黄一蓝,一公一母,黄色皮毛的为狮,为公;蓝色皮毛为吼,为母。狮子的造型模仿太和殿门前石狮子的体态和造型,大奔额头、窝窝眼、血盆大口和翻鼻孔的样子。

民国时,太狮舞逐渐流行于民间。由于出自皇宫,表演形式大气、雄浑,寓意吉祥,渐渐成为当时百姓过年欢庆时喜闻乐见的表演;后来,商家铺户在其开张、庆典时,百姓家里贺寿、嫁娶时,都会请“太狮”进行表演。而在此期间,北京太狮舞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原来一对太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对少狮。

少狮舞是一个人表演的小狮子,从两只一对到五只一组不等,颜色也是以黄、蓝为主,与原本的太狮合称为“北京太少狮”,与官职“太师”、“少保”同音,便有了升官发财的吉祥寓意。“但少狮表演几乎已经没有了,因为它对身体的要求相当高,身高不能太高,身体还得特别灵巧,因为太狮都是在地上表演的,但是少狮都是在树上或是房梁上表演的,一般人也吃不消。”赵岩说。

特色:“摔屁蹲”仅此一家

京西蓝靛厂义振旗缘太少狮会有全套的传统表演道具,领狮人手中拿的不是“绣球”,而是“掸子”,每次表演时,不是在台下扣上头直接跑上场,而是表演者拿着狮头直接站到场地中间,由领狮人带领,由班头进行参头仪式,仪式十分庄严郑重,参完头后,再由领狮人发号施令,才 “叩头”进行表演。

蓝靛厂太少狮舞表演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保留、传承了传统太狮舞表演的代表性动作——摔娄,简而言之,就是“摔屁蹲”,从外面观看,就是类似猫科动物的“扑食”动作。

“几十斤的狮头加上表演者自身的重量,瞬间向下运动,所有的力都施加在了尾椎骨和盆骨上,要做到跳得高、摔得稳,摔得潇洒、漂亮,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我当时练这个动作就练了一年。” 赵岩认为蓝靛厂太少狮舞的精髓和最大的难点都是摔娄,即便是技艺娴熟的老艺人,也需要十分谨慎地做这个动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伤到盆骨、尾椎骨、脚后跟、腿的大筋或是内脏器官”。

在北京太狮会兴旺时,狮会与狮会比试高低的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比堂会的狮头分量轻重,另一个就是比堂会的狮子摔娄,看谁摔得又高又稳又好看。“驱邪避瘟要的就是这一个气势,如果太狮舞表演没有了摔娄,那就不是太狮了”,赵岩解释,民国初期,记载的北京太狮表演团队约有11个,但是传到他们这一代的时候,已经鲜少有人在练摔娄了,“目前北京太狮能表演摔娄的几乎没有了,我们现在应该是唯一一家”。

传承人:留住老北京文化

“如今班子里大概有五六个人,都已步入中年。年轻时候体力好,我们接的表演很多,一个星期基本上四场,一场能演40分钟,但以我现在的精力跟体力的话,可能也就支持三分钟左右的表演。而且从四五年前开始,我们一年就只接两场活动,今年的话,目前只表演了一场,很有可能也是最后一场了。”赵岩如是说。

一方面,现有的班子成员年纪渐长不太容易再做太狮表演;另一方面喜欢这项活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身体条件适合又能够吃苦传承的人屈指可数,赵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说实话,在最近的十年内,我们想尽了一切我们能想的办法,但都没有什么太好的结果,能做的只是拼命地咬牙坚持着。狮子头太沉了,一个头大约有50斤,分量太重,能练起来的人实在太少了,我也带过徒弟,但都坚持不下来”。

面对难以为继的京西蓝靛厂义振旗缘太少狮会,赵岩思索再三,决定把两个摆驾的红蓝的狮子头捐赠给首都博物馆,“我师傅让我记住了,中国只有一个北京,只有一个紫禁城,这两个狮子头(太狮舞)是真正从宫里传出来的,一个蓝狮子头,一个黄狮子头。” 

除此之外,赵岩考虑趁自己还有能力和精力将毕生所学整理成资料和视频, “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后,会有年轻的血液进入,所以我准备在我还能练得动的时候,将有关老北京太少狮的所有资料,包括历史、表演、文化内涵等,全方位地录制成视频。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不让这项技艺从此消失。为老北京文化留下一颗种子,而不是化石”。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杨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