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燕歌戏:戏曲活化石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郑蕊 网编:尹文武 2019-08-15

坐落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斋堂镇柏峪村,这里一代一代传承着一个独特戏种——燕歌戏。燕歌戏是北京市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不仅戏曲题材丰富,同时有着九腔十八调,雅俗兼备。如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燕歌戏已于2006年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加以宣传和保护。同时为了实现进一步传承,老艺人们也成立剧团,并尝试着不同形式的创新,为燕歌戏注入新的活力。

C2019-08-16首都演艺周刊2版01s001

起源:数百年历史背景

对于燕歌戏的起源,由于历史久远,同时大多由老辈们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因此业内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

有资料显示,柏峪燕歌因当地口音之故,也俗称“秧歌”、“燕乐”。而“燕乐”始见于《周礼·春宫》,指天子与诸侯宴饮宾客使用的传统民间俗乐。而燕歌戏源自元代,由江南传入,同时《元史》载:元代有宫县登歌,分文、武,舞于太庙,雅俗兼备。但另有资料称,燕歌戏起于明代中叶,有可能是受江西“弋阳腔”影响下而产生的“高腔”。而据《门头沟区志》记载,柏峪燕歌戏始于明代,是由河北省易州传入柏峪村,并经长期的演化与发展,同当地语音、民歌、小调融汇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尽管燕歌戏最初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燕歌戏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背景已不可撼动。据了解,在清代、民国时,燕歌戏经常应邀外出“卖台”,曾到过天桥、矾山、怀来、涿鹿、蔚县和周边村落,而据《清史》记载,乾隆帝庆祝六十大寿时还调过燕歌戏。

燕歌戏非遗传承人陈永禄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老辈人口中,斋堂镇柏峪村从古至今曾有过很多种戏曲,但保留下来的只有两种,其一就是燕歌戏。燕歌戏是非常珍贵的戏种,全国独一份,别的地方都没有,因此一定要将燕歌戏继续传承下去。

特点:九腔十八调

燕歌戏以文戏为主,并以“四股子”胡琴为文场主奏乐器,其角色行当、人物服饰、行头、脸谱与京剧大致相同,同时也有生、旦、净、末、丑。但燕歌戏的道白用的是门头沟斋堂方言,且燕歌戏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曲调悠扬。

公开资料显示,燕歌戏属板腔戏,历史悠久,唱腔曲牌丰富,包括娃娃腔、水胡儿等,极具特色。曲调委婉平和,声情并茂。伴奏乐器以四弦胡为主,戏文以杨家将戏、民间故事等为主要内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燕歌戏的题材极为丰富,并被认为是“无事不记,无事不唱”,大到皇帝,小到平民小偷、死鬼赃官,从小草到太阳、从狼虎到天神,均能成为燕歌戏的题材,与此同时燕歌戏的戏词也雅俗兼备,既有诗人的名句,也有百姓心里话,或是俚语番情,之乎者也,可谓南北九腔十八调,颇具雅俗共赏的综合性,代表剧目则有《木鱼》、《黄昏带》等。

据陈永禄介绍,燕歌戏每场演出根据剧目的不同有长有短。“最短的剧目可能只有半个小时,差不多只需要3个角色便可完成演出,而较长的大戏则能表演6个小时,此时也需要更多演员的参与,有时甚至还得让演员完成一人扮演多个角色,这就对演员自身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对话传承人:打破枷锁实现创新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相似,独一无二的燕歌戏也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境地。曾有媒体报道称,2001年时只剩下5位唱燕歌戏的老艺人,与此同时,从前燕歌戏的剧目大约有100多出,但后来很多剧目因久久不唱而失传。为了让燕歌戏能够继续传承,陈永禄一边将仍留存的剧目记录下来,另一方面也尝试枷锁,让燕歌戏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燕歌戏此前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为了让这种独特的戏种延续下去,我选择摆脱曾经的束缚,只要是喜欢并且想学燕歌戏的人,都可以进行学”,陈永禄表示。

2003年,柏峪社员剧团正式成立,陈永禄为该剧团团长。据陈永禄透露,目前剧团中包括演员、灯光、音响等方面,共有46人,其中有不少均是女性,并能较好地学习燕歌戏,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

除此以外,为了使古老的剧种得以传承,门头沟区文委也为戏曲团队配备服装、道具、乐器,对新建的柏峪村剧场舞台音响、灯光、机械、舞美等进行配置和改造,使其成为兼戏曲、综艺演出、会议等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场所。

现阶段,柏峪社员剧团每晚都会排练,同时也会按照计划进行演出,并曾受到邀请走出斋堂镇柏峪村所在的大山,在其他地方为更多的观众表演,感受燕歌戏的魅力。“燕歌戏给我带来很多快乐,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也加入到燕歌戏”,陈永禄如是说。

北京商报记者 郑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