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从保供应到加科技

保障房建设管理进阶记

出处:特刊 作者: 网编:尹文武 2019-08-01

住有所居,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住有宜居,则是一个渐进的民生目标。在北京保障房建设的发展中,“宜居”一方面体现在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多种形式保障房产品的品质提升;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保障房建设工艺的与时俱进:从全现浇住宅为市面主流建筑形式,到装配式建筑被广泛运用,再到覆盖面不断被拓宽的人脸识别系统,造价不高质量好、户型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在新中国成立70年间,北京保障房的黑科技越来越多。

0801T04LSXs001

超高层钢结构首现保障房

2018年1月19日上午,随着4号住宅楼最后一块钢梁被吊起,地处东南五环,毗邻京哈、京津高速的定向安置房——朝阳区黑庄户项目实现全面封顶。据悉,黑庄户定向安置房项目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共有15栋楼、4384套房源,套型建筑面积在60-90平方米之间,主要承接朝阳区CBD地区的人口疏解任务。同时,小区内有商业配套11栋,并配有幼儿园、重点中小学、公交场站等配套设施。而该项目最为业内所称道的,是其为北京市首栋超高层钢结构保障性住宅。

“此前,北京只有商业楼宇中存在超高层钢结构,而且在住宅项目中,80米的高度还属首例。”承建方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黑庄户项目经理余桐介绍称,在该项目15栋住宅楼里,最低的26层,最高的28层,每层层高2.8米。相较于全现浇住宅,钢结构住宅楼具有建筑周期短、建筑面积毛密度高、抗震性能好、布局灵活、节能环保等优势。而且,由于采用了这种结构体系,不仅抗震性能优越,使用面积也比传统现浇住宅增加3%左右。

3%是个什么概念?一套60平方米的保障房,钢结构住宅多出的1.8平方米,将给保障房家庭提供一间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储藏间,老百姓用于购房的成本,并没有任何增加,按照机构发布的最新北京新房成交均价,每套房源相当于给老百姓节省了10万元。

在这个背后,是作为北京国企代表的住总集团多年来在建筑技术层面的不断探索。

不仅是技术,从1998年第一个翠城社区开始,这家开发商企业深度参与北京保障房建设。以翠城社区为例,项目规划建筑总面积为217万平方米,可提供经济适用住房1.7万套。在项目建设的十余年中,北京商品房价格一路走高,涨了再涨,可翠城社区的销售均价一直延续在3180元/平方米,住总集团也为此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和成本压力。据住总集团方面透露,该项目累计交用入住1.06万套,共计亏损21亿元。而在首个不赚钱甚至亏损的经适房项目面世后,住总的保障房建设并没有就此止步。2007年9月9日,住总12家施工子公司浩浩荡荡开进西三旗,开发建设了北京首个两限房项目——旗胜家园,这个建筑面积相当于4个故宫的保障房项目,可是在数千名建设者的努力下,建设周期只用了21个月,提前6个月将钥匙交到了轮候家庭的手中。

“一想到这房子是给中低收入老百姓住的,人家为此盼了、等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心里就觉得咱们建房人不能对不起人家。” 住总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尝鲜装配式建筑

“如今,‘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成为了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核心机制,政策性住房的地位更重要,企业更要保障产品的质量与品质。” 北京建工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总规划师钟明英表示,在她看来,北京的保障房建设早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有个窝”,坚持优质高效,造价不高质量好、户型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不断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安居梦是所有建设者的标准。

“人家都说,北京现在的保障房产品‘价格不高品质高,面积不大功能全’。简单来说就是性价比高吧!”当问及当前北京保障房产品特征之时,一户于2018年6月初进入燕保·马驹桥家园公租房项目排队选房序列的家庭,向北京商报记者给出了如是评价。

2017年2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率先将新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通州燕保·马驹桥公租房项目就是已建成的北京市最大规模的装配式住宅小区,也是国内首个全部住宅均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加装配式装修的保障房小区。

在上述家庭看来,买房并非是实现“住有所居”的唯一途径,对于在京购房资质未满亦或是购房资金有限的有意购房群体来讲,租住公租房也并非不是一个安居的好选择。

0801T05LSXs001

人脸识别覆盖公租房

除了从建设源头不断提升保障房质量外,如何在居住环节让老百姓住得好、住得舒服,也是北京保障房建设管理者的头等大事。

7月19日晚,北京丰台区阅园四区的居民梁新维散步回来,走到闸机前,人脸识别摄像头拍照、识别、反馈、放行,仅约一秒钟。据梁新维说,作为北京首个启用人脸识别系统的公租房小区,2018年11月正式上线后,从最初的业主不适应到拍手称赞,仅仅用了两周的时间。

北京市公租房管理服务中心阅园四区项目管理处主管尹邦昊介绍,试运行大半年来,人脸识别系统拦住了违规转租转借行为。“曾有一套每月承租租金1900多元的房子,被一位承租人以每月4500元的价格租了出去。”尹邦昊说,这让很多仍在排队等待房源的市民感到气愤,也破坏了公平正义。除了防止转租转借,人脸识别还能保障小区住户的安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公租房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时芝兵介绍,公租房小区里居住着很多老年人,也曾出现过独居老人患病无人照料的情况。人脸识别系统启用后,通过后台设置,提示多日没有进出小区人员的信息从而进行预警。

考虑到社区居民生活的便捷性,时芝兵介绍,除了小区的住户外,快递员、送餐员等为小区居民长期固定服务的人员,也被纳入人脸识别信息采集之列。为了确认身份,每一个启用人脸识别系统的公租房小区都与所在地的快递公司、外卖公司联系确认,核实每一位快递员和送餐员的身份后,才予以登记。

据北京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信息中心主任单振宇介绍,7月起,59个已投入运营的公租房项目将分三批陆续启用人脸识别,首批13个公租房项目将陆续完成“上线”,第二批23个项目计划8月底前启用,至10月底,59个公租房小区都将启用人脸识别。

按照是否为独立管理的公租房小区,识别系统分为三种类型:独立管理的公租房小区在出入口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身份验证和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防止尾随进入小区;非独立管理的公租房小区则在单元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与原有对讲门禁系统集成,确保公租房住户可以便捷地出入;此外,对于在同一单元内不能独立管理的房源,会采用指纹锁设备进行管理。据悉,到目前为止,三种类型的识别系统都已在公租房小区中应用。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将小区的安宁还给保障房家庭外,更提升了管理品质和居住品质。

0801T05LSXs002

拿奖不断保障房问鼎詹天佑

不完全统计显示,仅2018年,北京市有6个保障房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其中门头沟区丽景长安小区(配建限价商品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茂悦家园(配建公共租赁住房)、金茂逸墅家园(配建公共租赁住房)3个项目荣获“2018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丰台区亚林西公共租赁住房、花香四季(限价商品房及自住型商品房)等两个项目荣获“2018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保障房项目)”;石景山区南宫嘉园(经济适用房及限价商品房)荣获“2018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表彰项目工程(单项优秀)科技单项奖”。自2012年起,北京市共有13个保障房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北京市住保办相关负责人直言,提升保障房建设品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监管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坚持数量与品质并重原则,不断完善从保障房项目土地入市到竣工入住的开发建设全过程产业链,加强质量和品质监管,督导参建单位严格落实建设标准,引导保障房项目运用多种新型技术,打造绿色宜居精品住宅,推动群众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稳步迈进,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见证者说

从保证“住”到保证“住得好” 北京住房保障变迁史

“1998年之前,福利分房依据的是在单位的工龄、职务,还有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是双职工等综合评分。想分房要论资排辈。”

这种情况,一直到1998年北京诞生首批经济适用房后才得以打破。当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也被住房保障系统称为“23号令”,宣布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也就是停止福利分房,正式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

随后,北京出台《北京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23号令的北京落地政策正式出台。紧接着,当年的10月29日,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等为代表的19个首批经济适用房(以下简称“经适房”)项目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集中展示,同时也拉开了经适房在北京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2007年春节,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这个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挂帅的部门,从成立之初便将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管理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能力,逐步构建起符合本市实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成为工作的指导思路,随后十年间,北京的经适房、廉租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在内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逐渐建立。

2007年9月底,北京完善后的经适房和廉租房制度面世,不但细化了家庭收入、资产、住房面积等要求,而且采用严格的“三级审核、两次公示”制度,保证分配的公平公正;2008年3月26日,北京在全国创新推出“限价房”制度,一些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经适房资格的“夹心层”家庭,可通过限价房来解决住房难题。

在不断完善户籍人口住房保障制度的同时,保障范围向对首都建设有贡献的非京籍“新北京人”人群覆盖,也成为北京住房保障制度打补丁的关键。2009年8月,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推出公租房的城市,在京工作一定年限的外地人也可以享受这一福利;2013年10月,北京再度在全国首创了自住型商品住房,以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进入2014年,以“有限产权”为核心特征的共有产权房开始酝酿,北京与上海、深圳、成都、黄石以及淮安5城获批成为首批共有产权房试点城市,并于2017年9月正式推出其共有产权房。

在不断突破的保障房供应数字背后,是规划上要有七成建在地铁周边、市政配套上要同步交付、质量上要实现拎包入住的新举措。受益于此,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和“夹心层”得以能够在北京安居乐业,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是一种民生,维护保障房分配公平是保障房管理的生命线,必须确保保障房姓‘公’,把资源分配给真正需要的群众。”对于保障房分配公平,北京市住建委如是表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