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70年 地产业回归初心

出处:特刊 作者:齐琳 网编:尹文武 2019-08-01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每个老百姓最初级的生活需求。

70年的历史见证了我们在满足群众住房需求的道路上不断探索:30年前,土地改革破局,房改胎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实物分配向货币化发展为标志,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实行,单位停止福利分房,转而发放房补,按揭贷款诞生,让职工到社会上买房,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商品化、市场化。有了土地改革的破局,有了按揭贷款的支撑,中国的住房市场化进程起步即提速,成为经济支柱。

随后的黄金20年,让整个行业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让房价成为捆绑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枷锁。

70年的住房制度变迁,3个核心问题我们一直在讨论:

第一,住房的属性问题。从福利分房起步,到市场化开始即提速,作为百姓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平衡好住房的居住属性和投资属性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第二,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的边界在哪里。房改之前,政府和单位对提供住房负有全责;市场化改革后,政府的角色在保障、监督、托底、调控中不断切换。

第三,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从人人可买的经适房到公租房引入刷脸进入,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住房保障制度的科学性也在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厚重如山。在经济发展方式进入转型攻坚期,在改善民生变得越发迫切的当下,房住不炒,不但成为了重大民生工程,更是重大经济发展工程,这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检验,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住房市场回归居住本质。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两年史无前例、疾风骤雨的楼市调控,预期洗牌,房价“入笼”,长效机制隐约可见。

在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今天,在中国,房子早已不只是一个容身之所。

从大到伟大,是公众对中国企业的期待。

从house到home,是老百姓对于住房最衷心的期待。

于是,在北京,有住总、建工这样的国企开发商,不计成本,将建筑业最前沿的科技应用其中,因为他们深知,相比于商品房,保障房更意味着社会公平。

于是,在北京,在行业净利普遍进入个位数的今天,仍有开发商愿意不断提升品质,打磨产品。

时移世易,房改30年后的今天,从落实房住不炒的政策性住房,到精雕细琢的高端产品,北京,作为中国头部房地产企业必争之地,每一个地产项目的背后,不仅仅代表了企业的品质,更承担了老百姓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与国家进步、城市发展的缩影。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是新时代住房制度的号角。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