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垃圾再也不能随便乱丢了

出处:政经 作者:陶凤 网编:尹文武 2019-07-02

那些上海垃圾分类闹出的“笑话”,其实都指向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更着重于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政策法规配套细化和执法力度的加强。

在上海市出台《条例》以前,中国已经历过若干年垃圾分类的不断试点,例如北京市和上海市自上世纪90年代就分别在一些小区进行过尝试,但一直未大规模铺开。近20年来,在缺乏可操作性指导和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国内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并不顺利。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治理的不充分,社会硬件落后。另一方面由于集体认同的公共意识大面积缺席,久居闹市的现代人,很少看到生活垃圾成堆的环境到底有什么异样。一项社会公约的推行,需要社会治理和公共意识的同时到场。

按照人均日产垃圾1公斤为界限的通用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高垃圾社会”。去年实行的“洋垃圾禁令”和刚上马的“上海垃圾分类条例”,是社会在和垃圾的长期战争中的两场前哨战役。

移风易俗不易,公地悲剧被无视,常常演绎成一场戏谑的人间“喜剧”。这就需要有培养分类意识的耐心,让现实生活中的每个居民一步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标准,懂得资源再利用,从而节约资源,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在整个过程中,大家的环保意识能够越来越强;更需要有执行到底的制度信心,力争对每个环节形成科学的政策指引,通过有法可依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最终养成有效分类的行为习惯。

无论技术手段还是人力配置,垃圾分类需要投入的监管成本都不可小觑。垃圾分类前端工作曝光率高、参与度也高,考验的是公民环保分类意识的养成,以及执法监督的一丝不苟和不打折扣。垃圾分类的后续处理工作是关键所在,是技术攻关的难点所有,也是管理部门的硬功夫。如不大力攻克它,即使前端分类再好,也是徒劳。到头来,把人家好不容易分好类的垃圾,又混合拉走去填埋,反倒会影响民众积极性。

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更多专业的处理厂、垃圾桶、垃圾代扔业务公司,甚至是质询我们是“什么垃圾”的大妈。笑话会有,分歧会在,更会有不理解。但只有在摩擦和磨合中,才能让他们共同唤醒集体认同背后的责任心和羞耻感。直到有一天,把我们从书中读到的关于日本垃圾分类的场景还原成现实。

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换鞋,然后从兜里往外掏垃圾:票据、纸巾、果皮、包装袋、饮料瓶……乱七八糟,应有尽有,然后不厌其烦地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再进行合并同类项,最后对号入座丢进不同的垃圾袋。这套动作做起来就像出门穿鞋一样自然而流畅。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