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财经 > 金融科技

一次授权,重复使用?发展普惠金融隐私保护问题待解

出处: 作者:岳品瑜,马嫡 网编:孟凡霞 2019-04-26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实习记者 马嫡)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普惠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不断提升,基于其业务模式、技术属性和风险特征等特点,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如何在信息使用上保持平衡,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4月25日,在普惠金融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滨直言,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猛,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在客户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和信息安全方面,前期我们忽略了这些方面的保护,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会制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也指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要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升数据治理、安全管理的能力,不能够以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为理由,过度采集客户数据,更不能够开展数据倒卖、“一次授权、重复使用”等违法违规活动。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不过在传统普惠金融模式和技术条件下,除了上述问题,普惠金融面临的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共性的难题依然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

在胡滨看来,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的普及,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行业关注的焦点不再是速度,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问题。当前数字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机构,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急的问题虽得到解决,但是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他提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首当其冲就应该有一些关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发展路径、支持政策、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另外,如何正确区分真伪的普惠金融机构,怎么去大力的支持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加强对于伪普惠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是下一步监管机构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杨农进一步表示,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过程当中,不能够仅仅靠技术来单边突进,把技术过度的神化和泛化,而应该研究推动包含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风险治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消费者保护体系。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思聪指出,金融所有的属性和生态,都是对风险的把控和管理,尽管科技对金融服务会有帮助,但人性的暴露也很裸露,因此永远是监管市场包括机构之间的博弈,需要一直研究下去。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