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产经 > 教育

钉钉借“免费牌”挤入教育信息化赛道

出处:教育周刊 作者:刘斯文 网编:尹文武 2019-03-14

C2019-03-15教育周刊2版01s001

近年来,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想切教育信息化这块蛋糕的企业很多,但有实力、人力、物力、财力去完成基建的却很少,同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学校使用效率低、数据难以打通等问题一直以来饱受诟病。大环境下,伴随资本寒冬以及教育部对进校App、学生减负监管政策的收紧,也使得涉及2B业务的教育企业谨慎起来。而阿里钉钉选择在此时发布“未来校园”计划,大步迈进教育信息化行列,对细分赛道来说,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那么,被钉钉席卷后的教育信息化市场,将迎来怎样的变局,钉钉布局教育信息化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其与腾讯的2B策略又有何差异呢?

“软硬兼施”落地校园信息化

其实,阿里在教育上的探索一直进行着,从云谷学校、淘宝普惠教育、淘宝云课堂、淘宝大学、新商业学堂到湖畔大学。其中,蚂蚁金服、钉钉、阿里云一同被视为其教育的基础设施,最新发布的“未来校园”计划,便是钉钉针对校园数字化所推出的行业解决方案。

据钉钉CEO陈航介绍,钉钉针对基础教育K12阶段推出的“未来校园”计划,是一个“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校园智能硬件”的整体解决方案,目的是通过组织在线、沟通在线、协同在线、业务在线、生态在线帮助学校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属于学校自己的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让学校的数据不再是一个个孤岛,通过钉钉平台进行沉淀,让学校具备大数据处理和决策能力。

在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方面,“钉钉未来校园”提供校园管理、教学教研、家校沟通、学生成长档案4个服务。校园智能硬件方面,针对校园安全、智能教室、家校共建等3个场景,提供人脸识别门禁、访客管理、学生入离校、云打印、无限投屏等服务。

从产品功能上不难看出,基于钉钉自身“智能移动办公平台”的定位,钉钉未来校园主做学校管理的平台搭建,教育硬件次之,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则较少涉及。

此外,陈航在发布“钉钉未来校园”解决方案的同时,宣布启动“千校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协助1000所学校打造“未来校园”示范园区,所有有志于数字化转型的学校均可报名,钉钉将平均为每一所学校培养10名未来校园数字化管理师,总计将赋能1万名未来校园数字化管理者。

免费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据悉,现阶段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但随着学校办学集团化的推进,学校越建越大,教职工人数骤增,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成了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以立思辰、学乐云为代表的企业纷纷进入校园管理数字化建设中来,钉钉的到来无疑让该赛道变得更加热闹,而擅长互联网免费思维的阿里系,也同步在一线城市的知名学校和山区学校里展开布局。

据了解,钉钉对学校采取免费政策。“我们将长期采取此政策。”阿里巴巴合伙人、钉钉副总裁方永新表示,“我们对学校的技术支持服务都是免费的,只有当学校再提出个性化要求时才会实行收费模式。教育是偏公益的,钉钉一个产品就值10万块,我们免费送给客户,并且教你怎样使用。”在方永新看来,商业化的东西不应该放在钉钉来想,而是放在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目前不考虑盈利的问题。

同时,他谈道,“教育行业是钉钉里第六大成长速度最快的行业,第一大是互联网。关于钉钉布局教育的顶层设计,关键词是‘聚焦能量’, 希望学校可以因为钉钉的存在,硬软件得到升级,管理的思想、效率能有所提升。钉钉更偏平台,希望更多企业入驻,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期待与硬件服务商和拥有优质教育内容的企业进行合作。在选择生产教育内容的合作对象时,更偏向于主营业务2B的企业”。

北京史家小学副校长汪忱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史家来说,跨校区的沟通管理成本巨大。学校在2013年曾花费200多万元做了一套OA系统,但由于维护更新成本很高,且是基于PC搭建,不支持老师移动办公的需求。钉钉的出现,不仅使校园管理更简单,还帮助学校自建了100多个个性化应用,满足了学校各类协同需求。

巨头进入加速行业洗牌

无独有偶,2月中旬,BAT中的另一家巨头腾讯,也首度公布了教育业务及产品版图,在9条业务线与9条产品线的版图中,多项布局重合最多的焦点,也是打造“智慧校园”,同样关注于提供校园智慧生态圈解决方案。 

无论是阿里系的“未来校园”还是腾讯系的“智慧校园”,都是围绕从校园安全到学校内部行政管理,到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及家校沟通五大模块进行数据化和智能化服务。有业内专家指出,“未来校园”的核心优势主要集中在钉钉的产品基因上,并在校园数据及隐私安全上有优势。“智慧校园”的核心优势则更侧重于其技术能力,为校园搭出智能“基础建设”。这也是两家在B端布局的差异。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梁晓峰指出,如果说以前的教育信息化1.0版本主要侧重于打基础、重行政的话,那么即将到来的2.0时代,则是互联互通,在常态应用中收集真实数据,全面覆盖校园的教、学、管、考核心业务,建立数据治理机制。

有数据显示,在2018年以前,教育信息化方向创业项目总量还不超过200个,尽管已有崭露头角的企业,但行业格局远远未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手增多,赛道会逐渐变得拥挤,互联网巨头们的入局也会加速该赛道创业者的优胜劣汰,随着死亡、洗牌、并购的出现,赛道的独角兽也会顺势诞生。业内人士认为,巨头们不乏互联网思维,但教育行业需要的不仅于此,还需要对教育本身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回归产业本质是赢得市场的重要砝码。

北京商报记者 刘斯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