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三问粉丝戏剧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卢扬 穆慕 网编:尹文武 2019-03-07

C2019-03-08首都演艺周刊3版01s001

C2019-03-08首都演艺周刊3版01s002

从《盗墓笔记》到《三体》,一系列热门IP凭借着超强的粉丝基础活跃在影视市场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演出商看到了背后的商机。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还原小说中的情景与场景,创作团队更是用尽了时下流行的各种方法来吸引小说迷走进剧场。然而经过“沉浸式”、“裸眼3D”的一系列尝试,虽然吸引眼球,但也难逃“幻灯片回忆式”手法展现剧情的诟病。那么,科幻类粉丝戏剧究竟该如何抓住粉丝们的心?

搭载热门IP为何难出爆款

“‘粉丝戏剧’最早是从话剧《盗墓笔记》开始源起,制作方的想法是,选定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作品改编成戏剧。如果全国有10万粉丝入场看戏的话,就要演100场,票房根本不是问题。”剧评人刘义山解释道。

基于这样的逻辑,话剧《盗墓笔记》登上舞台后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巡演70多场,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部《盗墓笔记:怒海潜沙》的投资也从300万元加到1000多万元。

随着近三五年“IP”这个词被热捧,话剧改编版权费也是水涨船高,刘义山强调:“如果五年前像《盗墓笔记》这样的IP改编成话剧,可能要价的版权费也就是50万元,但现在估计150万元都止不住。然而在粉丝戏剧数量增多的同时,像《盗墓笔记》这样的爆款,却是少之又少。”

在从业者看来,目前演出市场的条件极其有限,但戏剧却不断地需要寻求突破,激活观众间的活力。所以才会将“粉丝”作为市场的保证,在此作用之下,IP成为了粉丝戏剧中的宠儿,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的确给投资者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收益。

《盗墓笔记》的出品方上海锦辉传播董事长孙徐春在此前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随着舞台剧《盗墓笔记》的诞生,粉丝戏剧诞生了,不是某个作品诞生,而是这种模式诞生了,它势必成为商业戏剧的一个样板,可模仿、可复制,有章可循的它有着极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用尽先进手段为何饱受诟病

而在目前的粉丝戏剧市场,科幻题材、仙魔传奇等IP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因为此类戏剧更容易搭载上时下最为流行的高科技元素,在前期宣传过程中既可以依靠IP的粉丝力,也可以通过“沉浸式”、“裸眼3D”、“VR”等噱头吸引观众。

从《盗墓笔记》到游戏改编的《仙剑奇侠传》,甚至于话剧《三体》,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斥巨资打造的高科技舞台,而自《盗墓笔记》问世之后,一时间,大部分IP戏剧纷纷复制着一样的套路,此后似乎只要一部剧目与IP戏剧有所联系,无论题材是科幻、悬疑,还是古装、动漫,全都跳脱不出全息投影、幻灯片放映式闪回、闪烁的音效光效以及背景动画等置景。

长此以往,IP戏剧若仅仅依靠此类多媒体技术和IP的粉丝号召力,虽然可以简单实现首次的票房高度,但绝对无法成为经典始终传承下去活跃在戏剧的舞台之上。

与此同时,很多寄希望于粉丝戏剧中“粉丝”影响力去投机取巧的制作团队,在新媒体时代的映衬下,仅仅追寻场内高科技效果造势,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对戏剧的一种误解,毫无节制的激光、投影以及音响的使用,最终只会将戏剧的特殊属性所扼杀,剧本的悉心打磨、演员的戏剧张力都将被现场的高科技效果所吞噬掉。

还原与创新该如何平衡

究其根本,戏剧作品的根源还是在剧本之上,就目前粉丝戏剧的发展趋势而言,剧本究竟是应该对原著负责,还是在舞台演出模式中进行一定量的探索和改编仍存在争议。根据现阶段呈现在舞台之上剧目情况来看,大部分剧目只运用了“幻灯片回忆式”手法展现剧情。

但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不仅仅是在国内的戏剧市场上才出现,在目前国外戏剧舞台上呈现一些剧目,例如:《暮光之城》等拥有强大粉丝基础IP,在舞台化的改编过程中为迎合粉丝的口味甚至到达了“复制”、“粘贴”的地步。演出行业分析人士黎新宇指出,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仅是为了迎合粉丝,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体现了创排团队对于戏剧艺术本身自信心的缺失。

“VR、裸眼3D等高新舞台技术不断还原着原著对于场景的描写,但对于戏剧内核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思想、人物设定、情节编排甚至是最重要的戏剧冲突等要素,制作团队则很少用心探索。长此以往‘形似大于内容’将会成为粉丝戏剧的代名词。”黎新宇如是说。

原著小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呈现在舞台之上的话剧最难做到的也是这一点,方寸舞台间的限制远远无法完全呈现出观众脑海中的所思所想。“所以对于目前制作团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分清到底什么样的IP才是适合话剧舞台的,因为有一些剧目无论是从情节还是剧情结构上根本就不适合进行舞台化改编,换句话来说投入再多的金钱、人力、物力也是徒劳的;另一方面,演出市场还是要考虑到投资成本,不能赔本赚吆喝。”刘义山强调。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穆慕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