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财经 > 金融科技

专访融360CEO叶大清:

金融科技行业还有“黄金十年”

出处:金融科技周刊 作者:岳品瑜 网编:段跃 2019-02-26

C2019-02-27金融科技周刊2版01s001

在数字金融时代,技术赋予金融的功能更为强大,也让用户欲罢不能。而面对金融科技的来势汹汹,不管是持牌金融机构还是创业机构,均跃跃欲试。近日,融360联合创始人兼CEO叶大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金融科技的出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整体效率的提升,这个行业还有“黄金十年”。叶大清强调,未来持牌金融机构将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需要谨防一些持牌金融机构的“短视”现象,过于看重短期盈利效果,而忽略长远谋划。

行业没有天花板

“我坚信中国金融科技还有黄金十年,目前还看不到天花板。”叶大清说道。当前,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以及前三者融合运用后实现的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ly Inclusive)(以下简称“ABCD”)为支撑的金融科技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零售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普惠金融的边界,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然而,业界低估了金融科技所带来的价值。叶大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金融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将不可想象。“可以畅想,未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带来的数字时代,银行物理网点概念将消失,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民坐在田间地头点开手机,便能获得购买种子和化肥的资金,享受和大城市银行客户一样的金融体验。”

从目前行业现状看,ABCD的融合应用给行业带来乘积式的增长,也将进一步通过驱动银行等超级金融主体的变革,实现从“智慧”金融到“智惠”金融的本质跨越,从而推动普惠金融的纵深发展。

叶大清也谈到,在和金融机构合作的同时,也感受到持牌金融机构对于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从融360天机大数据风控业务来看,此前多是和一些小型银行机构开展黑名单排查、数据营销、联合建模、反欺诈业务方面等合作。自2018年开始,国有四大行开始与我们合作,除了上述合作内容外,也会参与一些金融产品设计以及市场开拓工作,合作领域越来越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打通了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推出创新的一站式服务。我们也看到,银行内部也加大了科技人才和组织文化的投入。”

据了解,2018年Q4一站式风控系统天机实现了三位数以上的营收增长。截至2018年底,融360已与2500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其中包括五大国有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银行、25家信用卡发卡机构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及小贷公司。

持牌机构不能太短视

随着银行等大型持牌金融机构的进入,市场主体量级发生了质变。在叶大清看来,金融科技行业,从最初的BAT以及一些小型科技公司参与到近两年国有六大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持牌机构纷纷行动,预期未来持牌机构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近两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商业银行不良率均有所提升。各大银行也开始将贷款策略由对公转向零售业务、信用卡业务,零售业务增长较为迅速。在转向零售业务的同时,各家银行也开始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叶大清也预期,未来越来越多农商行、城商行、农信社等小型银行机构将在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方面持续加大投入。

不过,叶大清也提到,很多持牌机构,尤其地方性农商行、城商行,在没有做好数字化营销、反欺诈、线上服务用户能力等准备前贸然进行数字化转型,将带来更大的风险。

他也提出,需要谨防一些持牌金融机构的“短视”现象,过于看重短期盈利效果,而忽略长远谋划。“机构比较短视,希望一年或者一个季度看到回报,这是很危险的。”

对于融360而言,一直坚持平台定位,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根据融360发布的未经审计的2018年四季度财报显示,四季度营收7.421亿元,同比增26.9%,环比增67.3%;净利润1190万元,首次实现盈利。叶大清提到,公司也并未将短期盈利视为目标,未来仍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风控能力、高端专业人才以及创新业务拓展上加大投入。

加强行业生态建设

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居民金融财商教育并没有跟上,也导致一些创新金融领域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发生。

在叶大清看来,金融科技行业需要搭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居民接受充分的金融财商教育,国内搭建完善的征信体系,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搭建团队,加强组织架构改造,全面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2018年政策调整、行业风险事件频出,被认为是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的调整期。转入2019年,相关利好消息不断: 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月中旬,中央办公厅等出台文件要求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年初以来,央行进行了一系列释放流动性的操作。这些信息表明行业发展和创新的整体趋势并未改变。叶大清认为,独立开放的平台模式更具增长潜力,更加能够抓住这个行业的高速增长趋势,推动供给侧改革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金融科技行业有机遇,很快就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将面临动荡和风险,作为从业者,我们要翻山越岭,心存敬畏”,叶大清总结道。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