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产经 > 教育

产教融合风口下 职教企业如何分羹

出处:教育周刊 作者:刘斯文 网编:尹文武 2019-01-24

近日,人社部对媒体表示,2019年就业总量压力不减,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仍然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达834万人,再创新高。但与此同时,毕业生与企业实际所需并不匹配的现象凸显,产业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

随之而来的是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高教和职教改革的重点方向。产教融合在过去的一年备受国家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关注。众多利好政策颁布并落地执行,使得许多原本没有涉足此领域的玩家开始下海,老玩家们则一边完善原有业务,一边开始布局新的策略。产教融合正在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新风口之一。

模式迭代

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的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的IT技术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进一步提升,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缺口。“而很多的缺口皆因院校不具备相关条件开设课程,” 课工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副总经理谢际宁指出。

其实,产教融合并不是一个新模式或者新事物,其早期形态校企合作早已被很多学校所采用。但由于参与方只有学校和企业,双方对彼此领域互不了解效果欠佳。专门提供产教融合的教育公司便有了生存空间,帮助院校和企业建立联系,协助院校进行相关新技术学院和专业的建设,盈利模式以与院校进行学费分成为主。

据谢际宁介绍,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更迭。早期的便是校企合作,主要以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就业推荐,或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及实验室等基础建设为主。企业较少直接涉及院校日常教学内容。

其次是专业、学院共建。这是目前大多数提供产教业务的公司所采用的合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参与教学过程,共同承担课程建设,开发课程资源,接收院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并派企业导师去院校授课等。

随之发展的是专业共建的后端即企业与全产业链的合作,改造整个专业共建的生产核心。这时,原来仅提供单一共建服务的职教公司将成为生态型公司,会由其制定相应专业的课件,在系统对接等各方面实现流程标准化,并能够通过自营或投资布局,共建从课程制作、招生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

头部玩家跑出

伴随院校对产教融合合作内容要求的深入,院校向企业开放的内容越来越多。面对玩家也逐渐增多的产教融合赛道,企业们也需要更多差异性和竞争力,头部玩家的优势开始显现。

其中慧科集团在2018年5月宣布完成D轮融资,目前估值超过10亿美元,跻身该赛道独角兽行列。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千峰教育、传智播客和邢帅教育等先后在去年公布了产教融合的项目合作。

“国务院鼓励发展教育培训的创新教育培训服务,其实就是鼓励培训机构去开发课程,为学校提供课程包购买服务,”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建如指出,像达内科技通过覆盖互联网,从互联网的各个产业链条形成了多门课程。

他同时指出,据教育部数据, 2018年仅第一批项目指南就有346家企业发布产教合作项目14831项,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约35亿元。产教合作项目实施范围也拓展到新工科建设、师资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等六类。

面临挑战

产教融合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但依然面临很大挑战,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师资库成员殷建松表示,主要体现在与学校合作的课程、师资及合作运营等方面。

与院校共建学院和专业是一项需要在前期进行高投入的生意。许多职教公司与学校的合作模式仍十分早期,不能为学校提供长期的课程发展规划,缺少足够师资,盈利手段单一,大多通过分摊学费和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来获取利润;其次,合作学科门类仍然较少,主要集中在泛IT类和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学科。能深度产教融合的学科门类有待开发,如何为学校提供长期的课程发展服务必将成为产教融合公司未来发展的命门之一。

“新《民促法》允许营利性民办学校从办学活动中取得收益,这也给产教融合带来了新机遇,建设院校二级学院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而且,产教融合政策正从高校全面下沉至职业院校,这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与产业的结合更紧密,”殷建松补充道。

北京商报记者 刘斯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