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警惕人造“弗兰肯斯坦”

出处:政经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18-11-27

200年前,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小说《弗兰肯斯坦》中讲述了生物学家弗兰肯斯坦违反大自然生命延续法则创造生命,“人造人”不断地向弗兰肯斯坦索要一切的故事。这本小说也被翻译为《科学怪人》、《人造人》。该作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它还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nstein,即一个最终毁了它的创造者的东西。

200年后,当人们面对现实版基因改写的“人造人”,其中的细思极恐并没有比以前更少。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姐妹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通过特定的基因修改,她们出生之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在基础原理之上,基因编辑的操作看似并不复杂,只比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在将受精卵放回母体前,将基因编辑工具和其他化学物质,通过极细的针注射到单细胞的受精卵里面。试管婴儿技术的确很成熟,但基因编辑技术至今没有尝试对人类基因进行编辑,是否能保持在其他物种中的准确率仍不可知。

基因技术发展已经多年,在各类动物上已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试验,但是对于在人类身上实践基因技术仍十分谨慎。以英国而言,目前允许人体胚胎的基因研究,但英国法律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更不准诞生基因编辑儿。

尽管站在治病的角度,基因编辑具备目的导向的正确性,但并不能为行为本身的问题开脱。在未完成植入病毒测试之前,暂且无法检测这次的基因编辑婴儿是否真的形成了艾滋病传染抵抗力,更大的后患在于这批婴儿未来的副作用影响是否会出现,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副作用的医疗和监测手段同样疑问重重。因此,只想治病、自动排除一切后顾之忧的“定制人”,目前还只能是项目方的一厢情愿。

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专业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在这场科学家与公众认识不对等的讨论中,唯一的共识也许就是这已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在可以遇见的未来,探究人类基因的秘密会让遗传学变得越来越普及。基因安全和对基因技术的合法合规利用,不仅和健康有关,也会带来社会文化转变,这关系着人类如何通过生物学角度更好地审视我们是谁。无论这次的婴儿能够具备艾滋病抵抗力,还是能开创人类应用基因技术的新世代,在复杂而严谨的相关准备没有做好之前,打开潘多拉盒子都是不负责任的冒险。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