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爱是灵魂之美》收获生命的幸福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卢扬 实习记者 穆慕 网编:王巍 2018-11-08

C2018-11-09首都演艺周刊2版01s002

C2018-11-09首都演艺周刊2版01s001

继《Z 21》收获一众好评之后,剧作家王思带着《爱是灵魂之美》即将再次登上北京蓬蒿剧场的舞台。这一次,没有了层次分明的道具布景,没有了亦幻亦真的舞台灯光,王思要通过极简主义的方式,去探讨最为复杂的任性话题:在死亡降临前我们要选择怎样度过一生?

灵感源于恐惧

威廉·莎士比亚曾说:“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爱是灵魂之美》正是要将这一观点付诸实践。

该剧讲述了一位罹患重病的舞台剧演员,在舞台上排演生命力最后的一出戏,而这部戏恰恰关于生死,描写了乡间小路上女孩遇到魔鬼,凭借聪明才智才最终从魔鬼手中逃脱的故事。在排演的过程中,舞台剧演员将自己的现实生活与剧情相互穿插,从而获得勇气,最终克服了恐惧。

区别于其他现实题材作品,《爱是灵魂之美》尽管很老派、很简陋,像中世纪小说一样,用很简单的“小女孩遇见大灰狼”的故事,来展现人类试图逃离命运,此外作品的结构框架很小,小到大家会认为很老套。但该剧的格局又很大,大到每个人都会思考——既然无法逃脱最终死亡的命运,那么人到底是什么?

当被问及最初是如何考虑创作这样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时,王思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创作的初衷是我被死亡给吓住了。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怕死。我以前尽管经常思考生死的问题,但是从来都觉得死亡是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今年初,我因为自己生病住院,一次又一次看到有病人因为难以战胜病痛的折磨而离开时,我意识到不能再继续放纵恐惧了,我需要答案——死亡究竟是什么?如果它真的是一片虚无,为什么人们会害怕?在死亡降临前我们要选择怎样度过一生?我在一个下午,想着死亡,思考着怎样克服它,就写下了《爱是灵魂之美》。”

一个人撑起一个组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该剧无论是导演、编剧、设计,还是舞台、灯光、音响,整个“幕后团队”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王思”。

对于这样“另类”的组合,王思不止是导演、主演,还是编剧、舞美、灯光、音响、设计等等,基本上一个人就是一个剧组。如何平衡这些身份呢?不需要平衡。艺术的特性之一就是:风格化。艺术家最好能掌控全部东西,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作品理念精准传达。“如果一个剧组十几人,相互不停开会,彼此争吵说服,不仅作品完成效率低,还使得演出成本增加。我的作品风格一直都是用简易的故事和道具去传递波澜壮阔的情感。”

“国内的戏剧有很多都是华丽的灯光舞美,但只能带给观众很肤浅的视觉刺激。而我追求的是舞台最终谢幕时,观众必须带着震撼的灵魂走出剧院,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念念不忘。”王思如是说。

创作从享受开始

伴随物质文明发展至今,人类现象中的“上天入地”早已变为现实,而伴随科技的发展,我们如今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智能、便捷,但对比曾经物质贫瘠的年代,为什么如今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难以获得?是我们的欲望日趋膨胀?还是幸福已经变成一件遥不可及的奢望?

“如果说《爱是灵魂之美》有什么意义的话,也许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使观众在经历对死亡的思考后,走出剧院时能收获生命的幸福。”在王思看来,《爱是灵魂之美》也是其今年在体会过生而为人的生死痛楚之后的第一个作品,它使王思放下了人生很多重压,开始享受戏剧。

剧评人尹良表示,尽管现阶段小剧场话剧仍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消费市场,但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作者,开始沉下心来去心无杂念地进行创作,享受创作,“话剧不同于其他快消式文化产品,它虽然无法再短时间内吸引到大规模的消费族群,但可以成为某部分消费人群的日常刚需,这是它的弊端也恰恰是它的优势,然而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就要用内容说话,而好的内容就是要真实,用最真实的情感去打动人”。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穆慕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