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IT论道

如何应对大数据杀熟

出处:IT互联网周刊 作者:张绪旺 网编:王巍 2018-10-15

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并列,成为决胜科技未来的重要技术和产业方向。由于互联网数据资源的沉淀优势和人工智能算法的率先应用,大数据较之其他前沿科技,实现了更快的产品落地,在广告营销、用户画像等维度已经呈现商业价值。

举最简单的例子,当用户浏览网页时,总能发现符合需求的广告展示;当用户浏览电商网站时,推荐的商品与朋友的并不相同——这就是大数据“精准营销”和“千人千面”的体现。

但大数据也是把双刃剑,尤其在“杀熟”这笔糊涂账上争议不断。继今年3月之后,又一家旅游平台被炮轰“大数据杀熟”:给予老用户的价格高于普通用户。

当事企业照例予以否认,鉴于平台型公司有负责的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比如第三方商家可以动态调整价格;比如机票往往不同时间刷新网页会呈现不同价格。这种背景下,消费者想要“找回公平”既没有技术能力也没有太多法律支撑。

大数据杀熟,以单个案例的形式出现,越来越频繁,而对于用户来讲,这种利益受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人们会对比不同平台的价格,却不会对比不同用户的价格。

一旦遭遇伤害,用户只能被动离开,企业(平台)却能推出优惠策略,吸引更多新用户前来。

大数据杀熟,情感上难以接受,换个说法却似乎顺理成章。人们能够认同,企业(平台)利用优惠券或更低的价格拉拢新用户,是合乎情理的。当用户成为高频购买者时,是否还给予低价,就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了。

不给优惠,还是抬高价格?看起来更像一种逻辑的两种描述角度。

所以,作为弱势的一方,消费者寄希望于企业自律并不现实,找到应对大数据杀熟的方法,是当务之急。

市场自然趋向垄断,但永远存在竞争者,用户不要沉迷于一款软件走天下,卸载-替换-重装,是个不错的选择。这等于给了企业重要信号:我并非忠实用户,仍需要享受优惠。

根据行为轨迹揣测用户真实需求,是大数据的真谛,如果不想可选目标变得稀少。用户能做的就是尽量隐藏真实想法,在检索产品时,插科打诨地给出一些非核心关键词,也能够迷惑企业的大数据算法。

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既然老用户比新用户更惨,在购买一些产品时,何不让亲朋好友帮着检索目标,反而可能收获更性价比的答案。

不过,上述这些方法只是权宜之策,在大数据应用上,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不多。企业可以正反两面使用,能给你优惠也就能给你高价。这还算得上正派的商业策略,一旦涉及信用泄露和数据滥用,消费者更加有苦难言。

在复杂多变的新经济浪潮中,做一个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利仍然大于弊。从长远来看,对付大数据杀熟,在于企业自律、行业规则和监管立法。

首先是大数据使用规范问题,企业在给予用户个性化选择时,是否也应该给予常规性选择。

其次,恰恰是最重要的定价标准问题。一罐可乐的定价往往是相对固定的,高级酒店的品牌溢价,消费者能够知晓和理解。

但最近频频发生的大数据杀熟,集中在非标品的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即便没有大数据,这些市场本就是价格争议的重灾区。有了大数据,只会让“价格欺骗”更加隐蔽。

因此,在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之前,服务市场的价格标准问题显得更为紧迫,这也恰恰是立法的关键所在。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