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舞台演出“技术控”的吸睛攻略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记者 卢扬 王嘉敏 实习记者 穆慕 网编:王巍 2018-09-06

未标题-1 拷贝

不用戴3D眼镜便能看到立体的舞台影像,这便是于9月开启巡回演出的舞台剧《三体》的现场视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舞台演出开始变身“技术控”,3D、VR、全息投影等技术正被频繁地融入演出之中。但是这些舞台技术的运用究竟为演出带来了哪些改观?观众的接受程度又是怎样呢?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与发放问卷的方式,用数据探究舞台技术如何为演出更好地吸睛。

获超八成观众青睐

“舞台视效是我观看演出时最为关注的部分,因此技术便成为我观看剧目的决定因素。”消费者张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舞台演出的现场感是无可替代的,而技术则可以有效地增强现场感的体验。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57.14%的观众在选择剧目时会重点关注技术,42.86%的观众则更看重剧目的演员阵容、制作团队等其他因素。与此同时,对于各类舞台技术,85.71%的观众认为新奇、有看点,可见新技术与舞台演出的结合获得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但也有9.52%的观众认为技术在部分舞台演出的使用较为多余,甚至影响观感。此外,还有4.76%的观众对于舞台技术的应用并无特别的感觉。

虽然技术在舞台演出中的应用收获了大部分观众的青睐,并有61.9%的观众认为技术可以成为提升剧目认知度的有效宣传方式,但仍有38.1%的观众表示,很多本应提升视觉效果的舞台技术成为了一些剧目的营销噱头,实际体验效果并不好。对此,有行业人士表示,虽然技术加成是演出剧目差异化竞争的一条路径,但是过分夸大舞台技术呈现效果的剧目,不仅难以打开市场,反而会因口碑下滑使潜在观众快速流失。

全息投影认知度高

随着技术与演出结合的不断深入,演出舞台也打破了固有的空间限制。多媒体声、光、电、投影,让舞台背景变幻出无限可能;裸眼3D营造出了更为生动的视觉效果;全息投影模糊了舞台上真实与虚幻的概念;VR技术则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浸没式观剧维度,此外还有激光、无人机、机械重力装置等舞台技术,赋予了舞台不一样的活力,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对于这些舞台技术的认知度究竟如何呢?

调查数据显示,全息投影技术的认知度最高,90.48%的观众都对这一技术有所了解,而3D技术与VR/AR技术的观众认知度也分别达到80.95%、76.19%。相较之下,观众对无人机与机械重力装置在舞台演出中应用的认知度较低,占比分别为19.05%、9.52%。而具体到实际体验层面,有52.38%的观众体验过舞台演出中的多媒体技术,42.86%的观众分别体验过3D技术与全息投影,但是体验过舞台激光技术的观众占比只有23.81%,而观看过无人机表演的观众占比仅为4.76%。

与此同时,观众对于舞台技术在不同演出类型上的运用也出现了分化。除了常规的戏剧、演唱会外,38.1%的观众表示儿童剧演出最需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提升剧目的吸引力;23.81%的观众则认为,包含京剧、昆曲内容的传统戏曲演出可以融入更多的舞台技术强化观感;此外,还有9.52%的观众表示,语言类演出同样能借助舞台技术扩展受众面。

与内容融合度成短板

在北京京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郄春来看来,国内舞台技术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体系,但是技术主要是表现剧情的一个手法,有些剧目可能会用灯光效果,也可能会用3D技术或者更科技的方式来表达,都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决定的,因此,一部剧目想借助技术更好地引流观众,提升与剧情内容的融合度至关重要。

针对舞台技术在实际演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有76.19%的观众认为,一些技术并非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设定,与内容的融合度不足;61.9%的观众表示,舞台技术在呈现过程中的精细程度仍显不足;认为舞台技术增强了视效表现力,但却缺乏与观众的互动占比为52.38%;此外,还有33.33%的观众认为,一些舞台技术在演出中仅是昙花一现,持久度不够。

“并非所有的剧目都适合加入技术,技术的营运不能牵强,要依据剧目的内容和创意所决定。”演出行业人士黎新宇表示,舞台演出创作者要为技术的应用创造合理的场景,让现场表演和技术之间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只有舞台技术的运营与演出内容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王嘉敏 实习记者 穆慕/文 高蕾/制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