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华泰保险“见缝插针”

出处:特刊 作者: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许晨辉 网编:尹文武 2018-08-06

T024s0012011年9月24日,华泰保险集团揭牌仪式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 

华泰保险凭借“内生式”资本积累,成立至今已经从一家单一的财险公司成长为集财险、寿险、资管、基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被业内公认为是中国保险业稳健经营的典范,这与华泰保险创始人王梓木倡导的经营理念密不可分。“中小险企不进行差异化竞争、不做细分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与大公司相比,中小险企自然处于边际收益的劣势,想要长远发展,必须走出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王梓木很早就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回看华泰保险的发展历程,三个“五年计划”,从财险到集团,华泰保险一直在积淀自身的企业文化。现在的王梓木很清楚华泰保险仍在路上,但他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把华泰保险做成“百年老店”。

毅然下海

谈及华泰保险的起源,还要追溯至1996年。

已过不惑之年的王梓木当时作出一个重大决定,辞去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主持工作)一职,毅然选择下海经商。“一个很充足的理由就是实践国家正在推行的现代企业制度。”王梓木如是解释。

据介绍,王梓木在原国家经贸委工作时,主要负责现代企业制度的调研和试点工作。当时,王梓木参与了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起草工作,这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归纳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字方针。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提起那一历史性时刻,王梓木依然清晰记得,当时接受著名经济学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的邀请,到法律委员会介绍关于现代企业制度部分的起草过程与核心思想,为后来制定《公司法》打下基础。

“后来愈发有一股冲动,与其讲不如干一场。”于是,王梓木怀着创业的激情,开始着手筹备一家保险公司。对于选择保险行业,王梓木给出的缘由是,当时中国保险业在全国金融领域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整个行业只有人保、太保、平安3家全国性保险公司以及少数几家地方性保险公司,竞争不算激烈,仍是一片值得开发的蓝海。

当时,找投资人成为首要任务,王梓木就登门拜访那些工作中熟悉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企业,争取它们的支持。王梓木回忆道,他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志汇报筹备工作时,朱总理曾向他提出3个问题:“为什么下海?钱从哪里来?不要以为国有企业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就不怕把国有企业的钱搞丢吗?”面对朱镕基总理严肃的态度,王梓木如实汇报并郑重表态:“一定会努力把公司办好!”

20多年过去了,华泰保险实现了连续22年盈利并为股东分红,这在中国保险业绝无仅有,成为中国保险业“质量效益型”的典范。公司创始股东不仅通过分红收回了最初的投资,而且仅以每股净资产计算的原始投资账面增值近8倍,一级市场转让后的累计收益达到近20倍。

力推转型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以保费规模作为追求的目标,成立之初的华泰保险亦不例外,三年规模保费即实现年均增长率接近100%,保费收入一度升至财险市场第4名。不过三年承保亏损达4个多亿,最终依靠资本金规模大赚取的投资收益弥补了承保亏损。

当粗放式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背负巨大的经营压力时,华泰保险率先觉醒,开启“孤独”的转型之路。2000年,王梓木召集公司高层召开“香山会议”,提出“不以保费论英雄,要以质量效益比高低”的观点,由此开启了华泰保险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型,即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转型必然要经历阵痛,2001年华泰保险的保费规模从行业第4名滑至第14名,市场份额降到了1%。不过,阵痛也带来了转机,正是这1%的市场份额,让华泰保险在国家“十一五”期间的利润总额占到了整个财险行业的31%。

“国家‘十一五’这五年,让华泰收获了质量效益转型的成果。当然,利润占比较高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华泰保险做得特别好,而是因为行业有些公司做得比较差,把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拉低了。财险行业最惨烈的时候,曾经一年亏掉500亿元,有的公司甚至将资本金都消耗殆尽。”王梓木如是评价。

国家“十二五”期间,伴随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在保险市场涌现,竞争愈发激烈,同质化经营越来越严重。2012年,华泰保险提出了第二次转型和“差异化竞争”战略,要“做细分市场领导者”。在设立寿险和资管公司的同时,针对财险领域,华泰对2010年设立的EA专属代理经营模式进行推广。同时,探索发展电商渠道,与淘宝、携程等电商平台合作推出退货运费险、意外险等互联网保险产品。

战略升级

2011年,华泰保险集团挂牌,这个对王梓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终于在华泰成立15周年之际得以实现,但公司转型发展不能止步。正如王梓木所言,转型不是目的,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找到路后,就应抓紧上路、赶路。“华泰第一次战略转型是从规模到效益,第二次战略转型是从效益到价值成长,希望华泰进入企业成长的最佳状态,即又快又好地发展。”

2015年,华泰保险高层在抚仙湖召开会议,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描绘出第二次战略转型升级的蓝图。王梓木称,华泰“十三五”的目标就是要从利润增长向“价值成长”转变,其核心要素包括“客户、品质、规模、效益”,四者缺一不可。

今年是华泰“十三五”规划的第三年,华泰提出了战略协同和数字化两大重点战略,使华泰EA战略得到补充和更有效地落实。其中实现EA的数字化又是集团全面数字化的首要目标,新产品、客户端的统一开发和集中管理都在向EA倾斜,实现线下与线上的有机融合。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华泰2017年净增EA门店1322家,EA渠道累计保费收入42.33亿元,同比增长26.29%,EA渠道业务在华泰财险业务中占比已超过50%。今年还是华泰引入EA模式的第10个年头,EA门店数量已突破5000家,走出了华泰EA的“一带一路”,在中小财险公司中独树一帜。

目前,华泰保险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完成。王梓木指出,当初制定的“十三五”目标是规模和效益增长都要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目前看,2016年和2017年推进较为顺利。进入2018年,受商车费改等诸多因素影响,华泰EA也迎来了较大的挑战,加之商险、电商等业务增长乏力,导致财险业务整体增速放缓;华泰人寿在行业出现较大幅度负增长的基础上,仍实现了15%的正增长,前期转型的优势开始逐步显现;华泰资管和基金公司同样经历大资管变革的挑战,正在积极寻求突围之路。

尽管如此,王梓木对于华泰保险的战略转型升级依旧信心十足。“即使遇到了挑战和挫折,我们仍然向着‘价值成长’的目标努力。”王梓木坚定地表态,“华泰的EA经过了十年的磨砺,已经长成了一棵大树,能经得起风雨甚至是暴风骤雨。只有经历过暴风骤雨的洗礼,才能证明华泰EA是成立和成熟的商业模式”。王梓木也深知,至今华泰保险还在路上,并且始终眺望着远方,因为他的目标是要做“百年老店”。

勇于担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企业在成长,企业家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革命到来的时期,企业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其中也蕴含着极大的社会商机。那些曾被短期市场导向的企业视为不利的因素,对社会企业家或许是一种新的成长机遇。追求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不仅是企业精神文明的进步,也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到新时代的要求,商业价值往往不期而至。”

王梓木热爱各项运动,并从中悟出了不少企业经营的哲学,如“控制力等于速度”、“弯道加速理论”、“第一不是最重要”等等。

在王梓木看来,新时代企业家除了要有创利、创新的能力,还需拥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责的担当”。 “不是做企业家一定要喜欢运动,但是喜欢运动的企业家很多。企业家需要有适度冒险精神,凡是创新就会遇到不确定性,企业家要鼓励创新并为创新担责。”

对话

王梓木:社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家精神核心

  北京商报记者 陈伟/摄

作为保险业“大佬”,王梓木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思路清晰、敏捷,在畅谈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战略规划时,依然满怀创业之初的激情。此外,近年来他还一直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

北京商报:一家企业的成功,与企业家的所想所做密切相关。您为什么要倡导社会企业家的理念?

王梓木: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一个只会赚钱的企业也不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一个企业的存在,不仅仅在于其商业价值,还包括广泛的社会价值。从企业的成长史来看,企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始终存在,好的企业必定是伴随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有意识地去把握企业的社会价值和不断产生新的追求。因此,在我看来,创造社会财富是企业家的初心,推动社会进步是企业家的使命。现代社会企业家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北京商报:2017年9月,国家出台文件表示,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在您看来,优秀企业家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王梓木:追求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不仅是企业精神文明的进步,也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到新时代的要求,商业价值往往不期而至。企业家通过创利来增加社会财富,通过创新和承担社会责任来推动社会进步。不创利的企业家则是浪费社会资源,是自身能力的一种缺失。创新是企业家的天然使命。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不创新的企业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家。

如何描述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在我看来,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社会价值应当成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理念,这也是社会企业家与传统商业企业家的区别所在。

北京商报:提及社会企业家,其实最近一年多,您在不同场合多次公开演讲鼓励做社会企业家,并发起社会企业家倡议书,请问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企业家?

王梓木:社会企业家应该具有这样的条件:一是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宗旨,包括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平等发展;二是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主动追求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而非短期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三是富有不断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感;四是在完成各类社会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社会企业家是一个共生共荣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信仰追求,共同借助商业的力量去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北京商报:企业与企业家都有社会属性,回到保险业,如何更好地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功能?

王梓木:保险业在现代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不是某些人想象的可以挣大钱、挣快钱的行业,而是实实在在服务于老百姓的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的行业。保险企业管理的是社会上的各类风险,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风险,天然具有社会公益性色彩,自然应该对社会责任给予更多的倾注。

更多视频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