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新发地将小菜篮做成大生意

出处:特刊 作者:北京商报记者 王维祎 网编:尹文武 2018-08-06

T022s0011992年,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张玉玺和同事们规划着新发地的大未来。 

“菜篮子”本来是各家各户出门买菜必备的物件,在北京,菜篮子也是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新发地市场”)的代名词。

前不久,新发地市场刚刚度过30岁生日。30年间,新发地从一个村庄的名字,演变为北京的“菜篮子”,背负着北京2000多万人口每天的蔬菜、水果,或是副食产品的消费。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新发地市场的楼群,张玉玺感慨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新发地”。当初张玉玺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和十几万块钱,建立起名不见经传的市场,并成为稳定北京农产品供应的“定海针”。

新发地市场的每一次转型,也是北京商业发展的缩影。而这些变化是有思考的顺势而为,也是新发地领导者智慧的凝结,让我们见证北京“菜篮子”从老三样到吃遍天下的华丽转变。

保供:15天不断档

“菜篮子”的责任看似只是围绕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平常事,却与政府一把手保持着最直接的沟通。每年春节前夕,北京都会召开一次春节期间蔬菜保供动员会,每一次新发地市场出席者的发言都会让蔬菜保供工作者踏实。

北京的农产品供应是属于输入型的, 90%的农产品来自外地和外国。如遇极端天气,将出现供给难题。虽然在当下这个难题还是个假设,但在2010年1月,北京连降几场大雪,北京蔬菜供应就是那时最应及时解决的大事。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到新发地市场,他对张玉玺说,“北京连下三天大雪,你能通过现有的储存设施保证北京三天的蔬菜供应,这很了不起,不过你要做好北京连降七天大雪的准备”。张玉玺不断想起与温家宝总理的对话,在反复研究之后,新发地市场启动建设冷库,同时开始环京建立分市场。

在十几年间,新发地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市场,建起北京农产品供应的“护城河”,新发地还在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建立新发地农产品市场,对北京农产品供应形成更大的保护圈。 “只要高速公路不封,北京的农产品供应不成问题”,张玉玺波澜不惊地说着,新发地用30年的发展做到了“心中有数”。

建立新的分市场,不仅让北京农产品保供有了更坚定的后盾,也让新发地的商业版图实现更大的拓展。目前,新发地在全国建立了300多万亩的农产品基地,以及15家分市场。据了解,新发地河北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区比北京新发地市场还要大800亩,能够保障北京在恶劣天气下15天的农副产品供应量。另外,即将投入运营的沧州盐山新发地分市场除了满足北京蔬菜供应以外,还将向周边地区供应蔬菜。

社区:依托大基地

实际上新发地市场的发展也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逐渐进入消费化时代,新发地顺应了时代,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提到新发地在外埠建设分市场,不得不提到“内部升级”。 未来的新发地市场内,将不再见到大货车。据了解,新发地市场正在建设交易楼,将传统的平面交易区转变为立体交易。这种方式将有限的使用面积,以立体的形式进行成倍地扩展。而横向范围的扩展,多以社区便民服务网点的形式出现。

在张玉玺看来,新发地的发展顺应历史机遇,适应发展。从批发起家的新发地市场,也将业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新发地市场从2008年开始在北京市区内布局便民菜店,以减少流通环节,平抑市场价格,方便市民买菜。后来,以社区菜店、社区直通车为布局重点。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新发地蔬菜直通车销售的生鲜价格仅比新发地市场的生鲜售价高20%。社区菜店、社区蔬菜直通车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使社区居民得到方便、便宜、安全的生鲜购买渠道。

目前,新发地市场“最后一公里”的布局,已经覆盖了1000多个社区。

在张玉玺看来,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互联网随着不断深化开放,实现爆发式增长。顺应互联网潮流也是新发地今年以来在尝试的。据了解,在新发地市场内,既有市场的集体触网,也有商户自己的电商尝试,B2B、B2C的电商业务也有成效。根据新发地电商渠道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女性消费者为新发地电商贡献了近70%的销售额。这部分消费群体主要购买干果、进口水果,这样的消费数据也体现了北京的消费升级。

消费者在家门口不仅能买到新鲜的蔬菜,还能买到来自基地直供的“靠谱”水果。现如今,大家都爱吃的丑橘、樱桃,张玉玺也前往产地,谈下一个个基地合作。源于日本的丑橘,在进入四川后,却种植出了更好的味道。

品牌:扶持果蔬大户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这句话对新发地市场来说十分契合。改革开放40年,新发地市场成立了30年。张玉玺也带着自己的情怀与理想,打造了今天的新发地。

新发地市场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首都北京乃至亚洲交易规模较大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做到“吃啥有啥”,已经将“新发地”铸造成中国农产品品牌的代名词。新发地市场也顺应了时代,就走在了时代的前端,获得社会的信赖。

企业家能够聚集起企业内部各向推力带领企业发展,这个推力的原点就是管理者的敏感度。谈起30年来的发展,张玉玺庆幸市场的商户不仅仅是物质的富有,也赋予了农产品品牌价值。

张玉玺对业务的敏感以及行业的“预见”就是对现状作出正确决策的过程。作为一个批发市场,将一家家小的蔬菜批发商户变为亿万富翁,同时将“土味”农产品升级为一家家品牌商品。

去年,新发地市场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商户有80多个,但在20多年前,他们仅拥有一辆三轮车和几十块钱的创业资本,在市场中几十年奋斗成为“大户”。他们销售的任何一个品类农产品都能畅销国内、远销世界各地。

张玉玺认为,品牌是发展的关键,是当下商业发展的主旋律,“企业做大、做强一定要有企业文化”。在2017年,新发地也提出了“守法是底线,品牌是关键,文化是灵魂,发展靠奉献”的发展方针。

张玉玺还表示,在建设品牌的同时,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持久地发展下去。同时,新发地踏上了农产品流通道路,成为农民进城创业的优质平台,暗合了中国城市化的潮流,弥补了区域工业化的不足,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新发地市场的品牌化还体现在净菜进京。有数据显示,北京新发地每天有1.6万吨的菜叶垃圾处理量,每年有超过40万吨的叶菜垃圾。送往北京新发地的蔬菜将以净菜为主,以减少北京新发地的蔬菜垃圾产生。

奉献

做事,小事靠智,大事靠德,想把企业做大,就要讲诚信。新发地市场所经营的农产品,需要被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也能倒逼行业发展。现在,消费者不再单纯地看价格高低,更关注品牌,因为品牌代表了质量。目前新发地市场已经进入了农产品极大丰富的阶段,这意味着市场发展已经实现了量的飞跃,接下来,需要实现质的变化。这也是批发商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为一名企业家,要甘于奉献,“每天工作8个小时的人,不能被称为企业家”。企业家将企业融入自己的骨血,不舍昼夜地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

作为一名企业家,最重要的是应当具备敏感精神,洞察社会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关键时刻,企业家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凭借智慧、敏感抓住机遇后涅槃。

对话

张玉玺:从农产品交易看消费升级

  北京商报记者 陈伟/摄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北京商报:您如何看待当下的消费升级?

张玉玺: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并不是消费升级。真正的消费升级应该是生活多方位地转变。过去,北京的冬天能吃到的蔬菜就是萝卜、白菜、土豆、洋葱这几样。现在新发地市场每天交易的蔬菜品种有260个、果品品种有270多个。

任何一个生鲜品类都会因产地、种类而区分。农产品种类增多,丰富了首都市民的消费需求,实现消费供给侧升级,“现在不会出现消费者想吃却买不到的情况,这正得益于改革开放”,张玉玺感慨道。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数据,过去新发地市场全年苹果的交易量有100万吨,现在这个交易量在减少,另外,土豆交易量也出现类似状况。交易量减少,但市场的总交易额却在增长,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单价高的产品。大众商品消费减少,中高端消费上升,这也代表新发地市场还将继续转型。

品牌构建信任感

北京商报:新发地市场围绕新的消费需求,有哪些改变和坚持?

张玉玺:当下,即便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十分安全,但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产业仍存有信任危机。而新发地市场是在创造品牌与品牌价值,使信任危机难题迎刃而解。

除了打造品牌,商业发展也需要跟上潮流。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地市场也在电商领域进行尝试。与此同时,新发地市场也将业务延伸至社区中。新发地市场以直营布局社区菜店、社区直通车为主,这种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便宜、安全的生鲜购买渠道。

转型升级从社区做起

北京商报:新发地市场怎样呈现消费升级?

张玉玺:首都高端消费在上升,大众商品消费在减少。这从新发地交易额上就有体现。2017年新发地市场进口水果交易量突破200亿元,高端商品交易额增长,体现了首都市民经济收入增长。

另外,从农产品的消费来看,主要是通过社区便民菜店、蔬菜直通车等渠道。此外,很多二级市场商户从新发地市场进货,二级市场会成立品牌进行销售。除上述两个实体销售渠道以外,还有线上渠道,构成多元化的销售渠道。直通车、便民店的生鲜产品居民购买方便,价格也低于普通超市的售价。

不过,新发地市场在社区布局的直通车、便民服务店不全是市场自营,采用加盟、承包的制度能更快地将模式进行推广、复制。

新发地市场的内部升级是,市场将转变为“楼宇经济”。目前北京新发地正在建设交易楼。交易楼将实行固定摊位,推行订单交易,蔬菜到达交易区之前,买家都已通过订单确定,进楼以后可快速分发,提高交易效率。市场内也不会见到交易大货车。

更多视频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