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海风初创业的自主招生项目进入快速成长期,郑文丞在复旦创业园里给时任复旦大学的校长和书记讲述海风的创业故事。
毕业于复旦数学系的郑文丞,在大学尚未毕业时就开始自主创业,他于2010年创办的海风教育,在2014年时转型K12在线一对一辅导业务,站上了在线教育热潮的绝对风口。这位生于1989年的创业青年曾入选2017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也是2018年在线教育圈最炙手可热的创业明星之一。然而,除了主业之外,他还是一位醉心公益的有志青年。
他由于践行“互联网+教育+公益”,帮助希望小学实现“教师虽不在,教育资源在;学生虽留守,学识不滞后”,让远程支教这一创新型支教成为现实。
创业明星
作为2018年教育圈最炙手可热的创业明星,郑文丞的职业背景非常简单。自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于2010年创立了服务于自主招生群体的海风教育,2014年转型在线教育,专注于K12一对一全科辅导,三年后,在线教育行业爆发性增长,资本纷涌而入。海风教育因为师资和模式创新迅速进入C轮融资,教育巨头好未来连续跟投,而生于1989年的郑文丞则入选2017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回顾自己的创业史,郑文丞谈到,如果没有当年那场环美旅行,他也许会在毕业后顶着名校光环进入某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在上海这座充满了魔幻气息的都市里成长为职场金领,或者留校任教当大学老师,但一切要从那年夏天开始说起。
2009年8月21日,刚刚大三的郑文丞被学校派往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交换学习半年。课程结束后,他决定用1500美元的预算进行一场为期30天的环美旅行,由于条件艰苦,他仅邀请了两位同伴一起上路,一个陪他走完前半程,一个参与了他的后半程。多年后旧事重提的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每日为了省住宿费而选择搭乘灰狗巴士的他,在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车途中只有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真的很适合思考人生。
风餐露宿的旅程却让他见到了最美丽的风景,他也和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到底要在毕业之后做什么?这个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萦绕难解之题,郑文丞用这次的旅行找到了答案:创业,不选择进入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而是选择九死一生的创业之路。
回国之后,郑文丞迅速集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由于当年他和周围的这帮同学都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的复旦大学,所以他要用成功者的经验来切入自己最熟悉的自主招生领域。
破釜沉舟
一开始,海风的自主招生做得顺风顺水,不到三年的时间,主营高考前自主招生培训的海风教育拥有了3家线下教学点,最多的时期同时培训1000名学生,公司达到千万年收入规模,并实现40%的利润率,郑文丞初尝创业甜头。
有一天,郑文丞翻阅上海的自主招生录取名单时,发现有1/4都在海风接受过培训,他突然意识到,虽然公司每年可以实现千万营收,但未来的天花板非常低,如果只是安于现状做一个教育机构小老板,这和他最初的创业梦想并不相符。他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他发现在上海,大量的学生有课外辅导需求,但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只能满足上海本地学生的需求,甚至有很多来自江浙其他城市的家庭,会趁着暑假把孩子送到上海补习。
目光长远、行为果敢的郑文丞意识到,互联网将打开一个巨大的流量空间,跨越物理障碍把优质的师资分享出去。2014年的冬天,做了四年自主招生培训的郑文丞决定砍掉所有的线下业务,他把团队召集到一起没完没了地开会,最终决定关停给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传统业务,全面转型线上,发力K12市场的一对一辅导。
“之所以丢弃全部线下去破釜沉舟做线上,就是怕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有退路就放弃。”不给自己留回头路的郑文丞,在互联网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他的转型决策依旧不被当时一些团队成员所理解,由于放弃了稳定的现金流和既有的教研体系,郑文丞的团队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为了将大家继续凝聚到一起,郑文丞决定参加由复旦大学带队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5年10月19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吉林大学举行。
后来,海风教育不负众望地拿下了大赛金奖。郑文丞在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谈到:“做在线教育转型的过程非常痛苦,但我们还是决心要做。虽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我从不后悔。”这是郑文丞的决断力,也是他日后吸引众多明星资本进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民办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快速跑出流量数据,并抓住了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极度渴望的上海家长心理,海风教育的在线一对一业务迅速起势。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海风教育完成4轮融资,通过口碑传播产生用户裂变,并收录全职、兼职名校师资超过3万人。
走向破晓时
在教育行业,模式简单、流量获取速度快、现金流好的K12一对一辅导已经成为资本最青睐的赛道之一。也正是由于K12一对一已经成为一个被资本下重注的赛道,掌门一对一、学霸君等明星创业公司纷纷入局。
“K12是一个存量赛道,我们的竞争者不是其他在线教育公司,而是线下的培训机构,是学大、新东方甚至学而思,我们在共同争夺学生课外补习的时间。”郑文丞认为,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天花板非常高,但和市场体量相比,企业的天花板特别低。
起初,刚刚转型的海风教育融资不太顺利,直到2015年下半年才完成A轮融资。郑文丞一度也在焦虑:“那时候最火的概念是O2O和拍照搜题,我也曾在想要不要试试,好像可以融到很多钱。”
但他最终否定了自己的这个念头,他坚持了在线一对一之路并且理清了海风的商业模式,把公司的月流水做到了几千万。从2017年中开始,每隔半年海风都能获得一轮顶级资本的融资。而海风也逐渐驶向快车道,准备迎接黎明到来前的最后冲刺。
在线教育的投资逻辑,资本往往朝着顶级团队背景的公司流入。基于对技术的狂热和对教学品质的苛求,海风教育在2018年7月4日宣布获得C2轮融资,原股东好未来、源码资本跟投,好未来助理副总裁马江伟称,未来会在AI+教育上和海风展开更多合作。在群雄割据的赛道上,郑文丞一跃成为头部选手。
在投资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基本上能够走到C+轮的企业,其商业模式和成长性都得到了业界的充分验证,郑文丞接下来要带领海风解决的问题就是向规模要效益。就在外界等待看郑文丞如何大展拳脚实施下一步的企业战略时,刚刚结束完融资的郑文丞却马不停蹄地奔赴宁夏,去寻找自己的初心。
在麻黄乡希望小学的操场上,一同前来的还有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孙晓雷,谈及郑文丞和他所创办的海风教育,孙书记脸上难掩骄傲的神情:“郑文丞是从复旦大学走出来的大学生创业代表,如今他积极投身于回馈社会,利用企业优势,精准教育扶贫,将海风教育全国的师资通过互联网链接到贫困地区,值得全体师生学习。”
在这所希望小学里,郑文丞找到了自己做教育行业创业的初心,海风教育也正在进入黎明前的破晓时分。
初心
创业之初,郑文丞身上的复旦基因对他影响极深。
最开始,他的第一场培训班招生会就是在复旦的学生礼堂举办,接着他拿到了学校的专项创业基金;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落地之后,他是走在前面的佼佼者。
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就从一个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了新锐企业家,在企业初具规模时,他又积极响应母校号召,走在了公益扶贫的第一线。在郑文丞的眼中,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有大局观,懂得把企业发展和政策趋势紧密结合。同时,他的决断力和果敢帮助他带领团队冲破传统行业天花板,走向了互联网教育的下半场。
互联网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通路,郑文丞希望让海风教育的课程插上互联网翅膀,走进更多山村教室的课堂。
对话
郑文丞:要做对投资人负责的人
在接受专访时,郑文丞谈到,他从小就是一个对投资人负责的人。在小学读书期间,他的母亲决定动用家中的一大笔积蓄送他去私立学校读书,而这笔花费也在此后的几年里成为家中的重要负担,但他最终考入了复旦大学,并且短短几年就在创业上小有成就。
在谈话的过程中,这位年仅29岁的教育公司掌舵人显示出同龄人没有的沉稳和内敛,他目光坚定且语调温和,看不出已经是一家坐拥数千名员工、积累数十万付费用户、年收入破10亿元的明星创业公司老板。
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有些人天生就是要成为企业家的,无需锻炼,水到渠成。
一次旅行带来的人生变局
北京商报:您觉得您在大学时曾经历的那场环美旅行给您带来了哪些改变?
郑文丞:我觉得创业就跟那场旅行一样,充满了许多未知的惊险和困难,但走到最后带给我的,却是此生受用的财富和勇气。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只适合创业,而不是朝九晚五工作的人,因为旅行中每天睁开眼都是遇到未知的新鲜事,让我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满足,这和我后来的创业生活惊人的相似。而我也通过旅行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年有位和我走过一段旅程的同伴如今也是我公司的一位联合创始人。
专注会让企业走得更稳
北京商报:在激烈的在线教育市场中竞争,如何看待所处的在线一对一赛道目前群雄逐鹿的状态?接受好未来的投资会不会担心被贴上站队的标签?
郑文丞:教研能力才是教育机构的核心地基,教研能力的创新才是推动机构规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觉得不管是拿新东方的投资还是好未来的投资,对于公司的发展都不是最重要的,不过海风比较信奉和好未来一样的科技驱动教育的企业价值观,拥有了好未来C轮融资的加持,海风教育的智能化教育之路会走得更稳。
立足大局做好服务
北京商报: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成长于新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一代企业家,您觉得当下的企业家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精神?
郑文丞: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史,我认为当代企业家应该有大局观意识,了解并迎合服务好人民群众生活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顺应时代变革的潮流。
更多视频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