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双星“误入鞋途”

出处:特刊 作者: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网编:尹文武 2018-08-06

T008s0011997年,双星集团已成为知名鞋企,产品远销海外。同年,汪海获得国际优秀企业家贡献奖。 

1983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走至第五个年头,一切都朝着目标稳步前行。而看似风平浪静的节点,却正是日后那些耀眼的民族企业改变命运的关键时期。

那一年,还未成玻璃大王的曹旺德承包了年年亏损的高山玻璃厂;那一年,万科董事长王石“顶风作案”,冒着“投机倒把罪”去深圳贩卖玉米赚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同样是那一年,山东青岛的一个橡胶厂里,刚刚当上党委书记一个月就被“抛弃”了的汪海也作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改变厂子命运的决定,同王石一样,下海。做什么?卖鞋。

下海

汪海并不是个低调的人。一顶双星红帽子,一件双星红色运动服,大大小小的活动上,汪海把这身装束穿成了双星的移动招牌。汪海也是个爱讲故事的人。也许是身上的历史印记太多,一口浓重鲁南口音的“这里面就又有一个故事了”成了他回忆双星45年历程的口头禅。

而他最爱讲的那段故事就在1983年。那一年,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计划经济还是主体地位。而在人民生活水平整体得到提升的背景下,“傻粗笨”的解放鞋行情越来越差,因此商业部门果断决定停止收购。一时间,200多万双解放鞋连带着所有工人的饭碗全都砸在了当时橡胶九厂党委书记汪海的手里。

几次与领导沟通未果后,汪海牙一咬,“能做鞋就不能卖鞋吗”,于是当即决定,“偷着”卖鞋。“那时候中国的商业体制很有意思,这是生产车间,这是仓库,鞋从生产车间出来,交到库里我就算完成任务了。但他们卖不出去,所有的解放鞋堆满了一整个篮球场,办公楼里也满了,走廊也满了,全都用篷布盖着,到底少了多少,谁也不知道。”就这样,汪海带着鞋直奔济南。紧接着,汪海又用这种“不赚差价”的方式趁热打通了烟台、临沂、潍坊……

汪海的举动意料之中地触怒了商业部门,后者当即决定,不仅不要橡胶九厂的老产品,所有新产品也一并拒绝,这无疑断了橡胶九厂的后路。但正是这一战,将橡胶九厂推向了自营销售的市场经济蓝海。

经此一役,国营的橡胶九厂正式改名为“双星”,而汪海也开始带着双星顶着红线拥抱市场经济。汪海主动搞承包实验,趁势打破统筹统销的流通系统,使双星实现产品100%自销,此后连续三年,双星营业收入直线递增,均超额完成承包指标。

“这时候你们听着像故事,但那时候就是要命的事儿”,如今在回答北京商报记者的问题时,年逾古稀的汪海眉毛一挑,煞有介事地形容他当时的举动。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各项制度并未完善的大背景下,企业在各种选择方面的“落子”稍有差池很有可能会有入狱的风险,如今看似简单的一句“下海”在当时可能也是一把辛酸泪。

内战

1983年对双星来说有多重要?即便是被誉为中国现代商业元年的1984年,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还在像无头苍蝇一样倒卖冰箱、电子表等物品。但就是那一年,双星全厂胶鞋产量已经达到了1289万双,利润523万元,成为同行业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危机在不断变大的双星中酝酿。1998年,在资金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双星启动以“私人买断、国有资本退出”为主的改制。2002年,青岛双星名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横空出世,而这也正是双星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西南双星本是青岛双星众多销售子公司的一员。但在2006年,双星集团成都科技投资发展公司突然买断西南双星的全部国有资产,西南双星摇身一变成了刘树利等个人股东共同拥有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

此后,汪海占21.88%股份的名人实业以“形成合力”、“把双星做大做强”为由要求在西南市场上控股51%,但却遭到成都双星的反对。至此,总部和地方的矛盾公开化,汪海一纸终结令收回成都双星的授权。与此同时,汪海也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改革说”、“名人姓私姓公”、“杯酒释兵权”等尖锐的问题迅速将汪海包围。

西南双星也在伺机反扑。随着西南“特星”的出现,这场内战的和谈永远关上了大门。最后,汪海在一场名为“双星市场改革真相”的新闻发布会上为这次“内乱”定了性:这次与刘树利反目,是爹和儿子的矛盾,而非外界猜测的为名人实业牟私利。

汪海对刘树利不仅有知遇之恩,更是一路把刘树利从一个普通工人提携到了双星集团副总裁的位置。而今,汪海遥想当年,也总有刘树利的影子。但这个时候,汪海总是用“他们两口子”(刘树利韩俊芝夫妇)这样的一句带过,以及总是能听到汪海话语中一声微弱的叹息。

混乱的改制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双星几乎处于停摆状态。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大门彻底打开,外有阿迪达斯、耐克的进攻,内有李宁、安踏的争夺,双星掉队了。2002年,青岛双星集团位列中国500强的第237位,到了2009年,双星已经滑到了第500位,次年,双星正式出局。

黑马

东边不亮西边亮。今年7月6日,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波折后,青岛双星收购锦湖轮胎的跨国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而这场著名的“蛇吞象”式并购也再度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了双星——这家曾经专注于“人鞋”的企业。

做人鞋的双星是如何玩起的跨界?事实上,汪海与大多数企业家一样,在商战中拥有敏锐的嗅觉。早在1998年,双星就开始涉足与制鞋业一脉相承的轮胎产业,2002年,双星收购华青轮胎,2005年双星再度收购湖北东风轮胎,正式打响了双星的轮胎战。这一战并不容易。就在汪海到达湖北的第一天,当地人的抵触情绪达到了顶峰,“汪海滚出去,双星滚出去”的横幅遍地都是。在工人们看来,双星重组东风意味着企业职工吃大锅饭的日子即将画上句号,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全感也荡然无存。但即便是这种阵仗,汪海也没走退路。

“接东风轮胎厂的时候,那个场面你都不敢想象。但我上午讲完,下午就一点动静都没有了。”当时,汪海用一场长达3个小时的讲话让员工明白,外资已经接管东风轮胎十年,不仅没有使企业效益提升,反而导致这一曾经全国最大、最有发展前途的轮胎厂垮了。因此,“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东风才能救东风。”

现在来看,双星当时的并购似乎是顺势而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汽车生产巨头开始了抢滩中国市场的争夺战。当时世界轮胎前三强美国固特异、法国米其林和日本普利司通分别并购了大连橡胶总厂、沈阳轮胎总厂和沈阳第三橡胶厂,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其他外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轮胎行业成了红海,双星没理由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在产能过剩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的十几年间,半路出家的双星通过并购成功扩大了自己的规模,成为中国轮胎业杀出来的一匹黑马。

“从小就好斗”,谈及当年轮胎行业的转型,汪海对北京商报记者如此概括道。而他也几乎“斗”了一辈子,虽然到了退休年龄,汪海不得不从他一手带出来的轮胎场上退出,但他显然没有“折腾”够,于是作出了回归人鞋的决定,专攻老年市场。汪海常以“老鞋匠”自居,“误入鞋途,一走四十五年”也成了他的口头禅。如今,双星百年诞辰近在眼前,谁又能预料,汪海再度把重心回归人鞋,不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王者归来呢?

 

敢为天下先

在汪海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挂着一幅“敢为天下先”的匾牌,而这或许也是汪海在双星沉浮45年来最深刻的写照。

不拘小节,张扬澎湃,敢说敢做,与人们想象中内敛沉着的企业家完全不同,在年过七十却精神矍铄的汪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个性。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光芒,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就是最好的双星代言人”。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汪海在改革开放尚未成型的时候,便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个性也一度让汪海被扣上了30顶“帽子”,好在汪海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如果一次“摘掉帽子”还能用侥幸来形容,那么30次侥幸就足以证明实力了。汪海和双星就像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无论是初期的激流勇进还是中途改革弯路,都不只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改革开放在试错过程中的成长和完善。

对话

汪海:创名牌是最好的爱国

汪海是一个有锋芒的人。从当年第一个偷着卖鞋下海进市场,到第一个以企业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个脱离计划经济统购包销,第一个脱离计划经济流通体制建立自己的营销网……汪海拼了一辈子。如今年逾古稀的他却并没有被时光磨平了棱角,相反你能从他的身上看到属于那一代企业家共同的影子,敢闯,敢拼,骨子里还有些难以磨灭的家国情怀。

背靠政府是绝不能马虎的问题

北京商报:1988年,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活动上,您作为20位厂长之一,当选了这一荣誉。而在今天,仍然活跃在企业一线的人只有您一位,您能总结一下原因吗?

汪海:如果要我说的话,这要分成两个方面,第一是政治方面,即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企业家必须背靠政府,永远不能大于政府、大于共产党,这是所有企业家的方向,是绝对不能马虎的问题。而在思想方面就是要坚持创新。企业家要创新不单指技术创新,这只是创新的一个方面,同样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家带领,企业家的管理创新。比如两弹一星,当时如果没有那些老将老帅领着,或许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搞出两弹一星。所以那个时候的老将老帅,就是企业家。

企业是根、管理是本、文化是魂

北京商报:中国企业一直面临着品牌建设的问题,作为一个民族品牌的成功企业家,您在品牌建设上有什么样的经验?

汪海:我用名牌和品牌创造了文化,这在后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橡胶九厂是最乱的单位,后来刘鹏到了青岛任市委书记,才稳住了阵脚。然而稳中有乱,因此我提出,创名牌就是最好的爱国,名牌就是商战中的原子弹,名牌才能代表企业精神,用名牌文化、底蕴以及内涵对员工进行了良好的教育。因为说爱国大家还是很一致的,产品和爱国情怀一定要联系起来。

而在创品牌时,孤立地讲名牌,不符合思想和现实、不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是不起作用的。因此道和德高于一切,把品牌列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同时又是个人利益的时候,大家自然愿意出力。

我能够把厂子整顿起来,不是我汪海有多大能力,完全靠一种正义。只讲为人民服务是没人愿意听的,要结合实际情况,我们的目标,国家的荣耀,这就是品牌的力量。用品牌激励员工,文化创新、品牌创新更为重要。这就是我说的市场是根、管理是本、文化是魂。

知识+实践才能有收获

北京商报: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创业,那么您作为一位实业家,对年轻人创业有什么样的看法?

汪海:年轻人创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讲了。年轻人在学校就学电脑,出来还学电脑,究竟在电脑上能有多大的创新?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实践当中去。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再回到电脑,才能有所创新。真正有能力的人要在实践当中收获知识,要能够俯下身子,再回过头来才能够提高,才能创造东西。但现在的年轻人有些浮躁,正能量的东西大家都在喊,怎样才能静下心来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