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张志国:书法创新不能只搞形式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网编:王巍 2018-06-21

编者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艺术圈起起伏伏,从艺术创作到商业市场,有高峰、有低潮,有认同、有争议。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艺术家作品及创作状态不可回避地处于关注的中心,与此同时,围绕在艺术家周围的画廊、拍卖、媒体等机构,共同勾画出当下艺术圈的生存状态。对于艺术现象,每个人角度不同、位置不同,认知也会不同。

当书法的存在从全社会的泛化状态逐渐退缩到单纯的艺术领域后,其作为一门自足艺术的专业化倾向日渐彰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书法应该何去何从、如何发展、丑书是否是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著名书法家张志国表示,书法创新需要尊重传统,重视自我的人文修养,沿承中国传统文化正路,才能真正地创造出符合中国文化审美的艺术作品。

北京商报:现在书法创新有哪些问题?

张志国:现在所谓的书法创新形式主义太重,这主要是跟社会的浮躁有着紧密的关系,每个人都想标新立异,而不是真正地沉下心来遵循书法创作的规律去研究、创作。虽然很多书法家传统功力很强,但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性,经常采取一种所谓的形式面貌,甚至是以丑书来引起大家的关注,由于缺乏书法本身的艺术内涵,引起了大家的诸多争议。

北京商报:书法发展有无规律可循?

张志国: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五千年来,从甲骨文逐步演变过来,它每一次的演变都是一次创新,这个过程必须沿袭中国文化的文脉,你不能脱离,脱离这个脉你就走向了歧途,这不是一种创新。无论形式主义还是标新立异,都不可取,因为它跟中国文化的脉搏是毫无关联的,这样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书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一脉相承地写出时代风格,才是你不同于别人的,这才是正路。

北京商报:文化即修养,书法创作本身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张志国:对。所有的艺术都是有感而发,从心而发。艺术就是灵感来了,激情有了,马上创作出来,这才是写心。中国的书法是心迹的流露,是瞬间情感的传达。绘画如此,书法如此,作曲如此,写词亦如此,这是它们的共性。艺术水准的高低与个人的文化修养紧密相关。这种修养是对古人流传下来经典法则的掌握和对文化经典的积累。从经典中创造经典,从文化中提升修养,这是真正书法家一生所追求的。

北京商报:很多人的书法给人浮躁的感觉。

张志国:这是肯定的,写传统写不出来了,每个人都是急功近利的,或者是想标新立异,心境乱了,呈现出的书法面貌必然带有浮躁气息。书法是纸上艺术,它会直接反映你的思想。

北京商报:有一种观点把郑板桥的书法归为丑书,您怎么看?

张志国:郑板桥的书法不是丑书,他的书法是集他临前人帖的基础之上写他的心境的一种表现,他的作品有法度,有文化内涵,有艺术的韵律感,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标准。

北京商报:艺术的审美有无标准?

张志国:一切的艺术都是以美为标准,而不是以丑为标准。

北京商报:当代丑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张志国: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个性而个性,没有任何美的东西在里头。这样的作品不仅大众接受不了,真正搞艺术的人都接受不了。

北京商报:好的书法作品是有文气、有气韵的。

张志国:启功先生是国学大家、书法大家,他的作品有一种文气,这是他国学修养的体现。还有当代的夏湘平先生,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厚,治学严谨,传统笔墨基本功扎实,他对碑帖研究透彻,艺术成就很高。他把隶书的严谨变成了一种潇洒、苍劲,给人一种文化的张力,所以圈内人将其尊称为“夏隶”,这种风格的确立与他的综合修养紧密相关,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北京商报:做艺术是很严谨的。

张志国:历代的大家都是很严谨的。但现在什么样的心态都有,有的是玩,有的想出名,有的人是想博人眼球,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坚守从文化出发,遵守艺术的规律,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踏实做学问,这才是正道,是治学之道。

北京商报:艺术的创新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张志国:它必然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你只要有艺术的天赋,有丰厚的人文修养,有开阔的视野,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上,你个人的一种风格必然形成。书法为了个性而个性,就失去这个书法本身的魅力了,没有文脉支撑,你的创作就有可能走向歧途。当代丑书影响、误导了一批人。书法创作的导向很重要,不能把标新立异变成一种艺术,这是不可取的。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