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商业 > 电商

零下5摄氏度,清晨新发地的菜商坚守

出处:电商周刊 作者:记者 吴文治 陈韵哲 网编:尹文武 2018-01-30

b3

编者按  商业,一个融入了多业态经营智慧的行业,也是一个有着浓浓烟火气的领域。它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繁荣,支撑了百姓的美好生活。它是黎明前4点钟就熬制好的热气腾腾的早餐,是太阳初升后商场厕所里的洁净,是飞驰在街道上奔你而去的外卖,也是夜幕降临后运送的好几万件包裹……每每这座城市还未苏醒,商业人已经奔赴岗位;当城市安静睡去,商业人仍在忙碌。一天24小时间,无论人们醒着还是睡了,首都商业24小时都转动着,为了人们舒适便利的日子努力着。

C2018-01-31电商周刊2版01s001

清晨5点,一辆载满10余吨玉米的货车驶入北京新发地蔬菜市场的大门。车上的两位司机从云南出发,抵京时已经轮班跑了三天两夜。直到黎明时分,新发地蔬菜大厅外的空地上,已经停了好几十辆大货车。北京的冬天,早晨格外寒冷,室外温度低至零下5摄氏度。这时,蔬菜商户已经搬着椅子挨着自家货车坐在厅前,等待买主上门。

这便是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夜晚与清晨。作为这个城市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北京一年接近800亿吨的蔬菜通过这里达成交易。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市民吃上放心菜的背后,是市场与商户们不分昼夜的辛勤劳动。市民每一顿饭的30分钟,都凝结了首都商业人不分昼夜的24小时。 

零下5摄氏度  菜商的12小时

在一排排10余吨重的卡车前方,摆放着一张又一张简易桌子,桌子上摆放着的玉米,正是卡车中装载的蔬菜。这样一来,进货的买主们就明白商户卖的是什么东西,也能拿起来看看品质。

清晨6点,经销商黄丽莎早早来到新发地市场。她在一张桌子背后来回踱步,硕大的外套、厚重的帽子、缠绕好几圈的围脖将黄丽莎包裹得严严实实,即使是这样,在冬日零下5摄氏度,这套行头也无法完全抵抗寒冷。“每天都要在这待12个小时,除了过年回老家看孩子,其他的时间,一年到头都这样,我们没有周末,因为周末时,除了批发商,还有不少散客,想卖多点,就不敢休息。”黄丽莎说,她卖的玉米都是从云南运过来的,两位大货车司机跑了三天两夜近70个小时路程,才将玉米运到北京。

等了两个小时后,黄丽莎迎来今天的第一位客人。一位蔬果店的老板李先生驾驶着三轮摩托来她的摊位进货,他已经是这里的老客户了,每天都会来新发地市场选购新鲜的果蔬,自己运回店里。李先生说,自己每天的进货量不算很大,但基本能保证每天都能卖完没有剩余,“虽然每天都来‘上货’挺折腾的,但来店里的顾客可以购买到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大家买的满意了,我的生意也会好,折腾点也值得”。

这是新发地市场里极为普通的一个上午,虽然户外很冷,但货车、商户、蔬菜、买家,一切井井有条,每年近800亿吨的蔬菜就在这样平静的日复一日中产生,撑起了全城市民的菜篮子。

多方支持  不是一人在努力

无论是司机师傅的辛苦、商户的坚持还是水果店主的勤劳,他们的付出就藏在每一餐一饭的背后。作为北京的“菜篮子”和“果盘子”,新发地市场蔬菜、水果日吞吐量各为1.6万吨。惊人的数字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同样销售玉米的刘女士在新发地也“驻守”了近三年时间。但身在北京的刘女士几乎每天都会跟远在云南的丈夫通电话。刘女士说,自己家在云南有上万亩的田地,这些地全部都用来种植玉米,而丈夫与其兄弟就在老家负责种植与产出。

刘女士家的运输工作都是自家人负责,而通常新发地的商户是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负责运输的张先生今年刚满20岁,近70个小时的路程运输过程可谓艰辛。张先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货车在产地拉完货后,会第一时间上路,南方的高速总是郁郁葱葱、依山傍水,行驶在道路上的心情会格外好些,随着时间的推进,疲乏的身体加上单调的景色,后半段的路程总会感到疲倦。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后方作业,才更好地支撑起北京的新年。

节前保供  打造舒心菜篮子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北京新发地市场也进入了节前的销售高峰。新发地市场动态数据显示,从上周后期开始,肉类消费逐渐进入一年中最旺盛的时期,但截至1月19日,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均价相比上周下降了2.41%。“这说明,毛猪的供应能力已经超过了需求增速,节前的保供让市民享受到了更便宜的价格”,新发地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北商研究院特约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 新发地等大型批发市场仍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农产品经销商已从最早的个人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为某个产品的全方位运销商。

同时,赖阳指出,超市对农产品的需求特点为品类多、总量少,这会导致源头直采成本增加,通过农贸市场的运销商来完成采购,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仓储,流通环节的效率能大大提升。

北京商报记者 吴文治 陈韵哲/文 张笑嫣/摄

更多视频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