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墙之隔,果多美和便利店鲜驿站一冷一热,老社区在物美与价廉中调适平衡点不易
调查人:曲英杰
用“消费革命”形容和平里这处老龄化社区“开墙打洞”后的变化并不为过。超过207处违规店铺清除后,和平里焕然一新的同时,商业空白也迅速被品牌商业、新零售填补,一批新零售品牌正试图在这个老龄化社区中扎根。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温不火的东单菜市场和受到居民认可的果多美,是这场老社区消费革命的两个典型代表。新零售品牌被接受并不易,物美和价廉之间有着微妙的平衡点。但新零售和新服务在老社区该如何落地生根、该如何激活社区需求,仍待破解。
重归青春的老社区
吃过午饭,刘大爷喜欢牵着家里的老狗,沿着青年沟路慢慢散步。让刘大爷欣喜的是,和平里正变得整洁美观。成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和平里社区,是个名副其实的老社区,不过在“开墙打洞”、疏解升级的京城大政下,和平里这个老社区被注入新生机,旧貌换新颜。
沿着青年沟路右侧的人行道慢慢走,刘大爷再也不必避让那些延伸到马路牙子的电动车、塑钢门窗、老爷车。清扫结束,社区街道两侧的大量违规建设底商被清除,居民楼体重现原貌的同时,还得到了加固,增加了安全性。底商撤走后,被占用的人行道也再度回归原有功能,在楼体和人行道之间,和平里还增建了绿化带和栏杆,种植冬青等植物,提升道路美化度。
与脏乱差的街区同时消失的,还有众多小杂牌商户,社区品牌化程度也在提升。在这条横跨和平里东西的青年沟路上,曾经遍布着刘大爷从未曾踏入的五金建材店、老爷车等店面。“五金建材和装修的服务偶尔会用到,毕竟老房子比较多,但是一条街上出现超过10家,大大超出我们的需求。”刘大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社区整治还在进行中。和平里社区“开墙打洞”项目相关负责人李淑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开墙打洞”目前已经升级为“千街万巷”行动,2017年计划对和平里社区26条街巷进行升级,沿街清理,对“开墙打洞”后部分商家依然占据居民楼一层经营的情况,和平里社区将通过“断尾行动”进行治理,取缔非法经营。
美中不足的是,青年沟路的交通状况并没有太大改善。由于属于东城区和朝阳区交汇处,交通管理存在盲区,且周边缺乏停车场设施,违规停车现象依然未遏制,导致临时停车难。
拆违后的商业升级
和平里的“开墙打洞”,并不是完全为了让这个老社区回归旧日美好,而是通过清理低端业态,腾退商业空间。拆违后,社区风貌焕然一新,商业空白迅速被品牌商业和落地的新零售填补。
随之,一批优质品牌出现在和平里居民的生活中。如社区直销鲜驿站、连锁涮肉店等,杨国福麻辣烫也从胡同搬到客流量大的街巷拐角,品牌化程度有所提升。最近,刘大爷喜欢上了逛这个社区的核心购物中心天丰利。原地升级改造后的天丰利,丰富了招商品类,满足社区部分小众却真实存在的需求,引进了一些潮流市场品牌,如欧品汇、日韩乐购、熙美诚品,单价较低,适合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一家名为“洋货铺”的跨境电商店和一个儿童游乐中心也在天丰利落地。
作为和平里社区居民核心购物场所,天丰利菜市场也在过去的一年内分批次完成了全面原地改造升级。地下一层经营十年的老店首航超市租约到期后,引进了连锁程度更高的超市发,为本地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超市之外的空间,除了原有的蔬菜、生鲜、熟食、粮油等日常用品销售外,还引进了鲜花绿植店、手机维修店、翰诺洗衣、蓝天洗衣、配钥匙等生活服务类店面,一家销售五金配件和马桶的店面也在天丰利一层开业,据店员介绍,店铺此前在已经拆除的金五星建材市场经营。
一至六层也进行了升级翻新,刷白墙体、更换地板,提升购物舒适度的同时,天丰利还对摊位进行了改革,拓宽了单个摊位面积,择优选择入驻商户,并对同品类商户数量严格控制,根据地区需求招商。
冷热不均的新零售
虽然腾笼换鸟后品牌在快速完成升级,但在这座老社区,新零售品牌被接受并不易,物美和价廉间有着微妙的平衡点。2014年8月进入和平里社区的果多美,和2015年底落地和平里的百年老店东单菜市场,成为新零售进入这座老社区后两种活法的典型代表。
和平里并不缺少水果店,水果摊、路边店、超市水果铺位以及路口的零散水果贩,都盯着消费者的水果需求,但果多美却成为社区水果核心消费地。每个月的8日,果多美会员日都会实现40%的销量增长和30%的会员增长。新鲜和低价,是老社区居民对水果的核心需求,为了迎合老社区的消费习惯,果多美展示的水果以中端为主,对产品新鲜度严格把关,当日售清,逐渐在顾客群中积累了口碑,可放心购买。此外,在开店初期为腿脚不便的老年顾客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增进了顾客黏性。
相比在经营中不断释放社区消费潜力的果多美,自带明星光环、有着近万平方米体量的东单菜市场,经营上却显得不温不火,仍处于寻找自身和社区契合点的阶段。
东单菜市场二层在过去一年内经历三次定位,由最初的特色老字号、地方特产销售,到后来的母婴专营店,如今二层再度清空,计划引进便民服务商,目前二层已经引入了洗衣店和配钥匙店,随后还会引入更多便民服务。
不仅是二层定位仍在迷茫期,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东单菜市场引进的主营活体蔬菜的绿火生态农场、专营沂蒙黑猪肉的生鲜档口等店面,在销售上也并不理想,鲜有顾客问津。一位老年购物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很少购买这些产品,“因为太贵,不实在”,10元一斤的生态蔬菜、80元一斤的黑猪纯排,价位远远超出附近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对比东单菜市场和果多美的一冷一热不难发现,老社区对新零售需求确实存在,但掌握物美和价廉的平衡点,是新业态进入和平里面临的最大挑战。
待激活的社区市场
服务是消费升级的命门,也是社区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核心。但在和平里社区,家政、养老、体育、宠物,这些新服务匮乏,市场仍处于未激活状态。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和平里社区有一家家政服务公司、一处新开设的小型健身房、2家宠物店、2家洗衣店,社区内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新服务尚不具备,而与这些寥寥数个的新服务店面形成对比的是,社区内有多家针对年轻消费者的美容美发店面。
作为此次疏解升级过程中惟一一个增加设点的便利店,社区直销鲜驿站便利店,始终门庭冷落。虽然一墙之隔便是高人气的果多美,但是开业4个月来,鲜驿站成交量较少,店员介绍,店面日均进账仅1000-1500元,微薄的利润难以承担15万元的年租金和包括小时工在内的7名店员工资。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路过鲜驿站店面的多是老年人或在果多美购物的中年女性,消费以平价实惠为主要诉求,而鲜驿站定价相对较高,适合关注方便快捷易携带的年轻上班族群体,顾客群体存在错位。
此外,社区居民的消费以鱼肉蛋奶、米面粮油等品类为主,而鲜驿站在今年10月刚刚引进蔬菜,品类丰富度有限,且以净菜为主。社区的居民更倾向用“挑挑拣拣”的方式购买蔬菜水果,对蔬菜水果的种类可选择性要求较高。上述原因都导致了鲜驿站客流量有限。而鲜驿站的尴尬局面又是和平里社区众多便利店的缩影。
价格敏感的老年顾客对新服务的消费需求尚未激活,是和平里社区新服务匮乏的重要原因。一位年近60的退休本地居民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退休的老年人多是精打细算,舍得为儿孙花钱,对自己不会大手大脚,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比如给宠物洗澡等,就不会到宠物店。
· 对话企业 ·
果多美运营区域经理刘南杰:
抓住老年人的来店消费规律
果多美和平里店已经运营超过三年了。刚成立时,我们会给那些拎水果不方便的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也会帮顾客切好瓜果以及提供洗水果的服务。去年12月,果多美和平里社区尝试了第一期会员日,全场8.8折,业绩增长幅度非常大,随后我们将每个月的8日作为会员日,每次活动都会带来至少40%的销售增长和30%的会员增长率。
和平里老年人较多,来店内的时间有一定规律性。9时正式进入营业高峰期,一直持续到12时,来店的顾客中老年人占80%;随后15-16时会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到店的主要是30-40岁的中年人,以家庭消费为主;18时以后到店的老年人占比仅为30%左右,主要是下班的年轻人。相比位于办公区的店面,社区店的营业时间有所不同,办公区的水果店是24小时营业,和平里店夜间不销售,但7时就开门了。从产品上来看,果多美办公区门店只销售中高端水果,社区店更偏重于中端水果,另外一些尝鲜式的水果,比如草莓和车厘子,社区店的上新时间会晚于办公区的店面。
· 专家建议 ·
精准定位避免水土不服
治理“开墙打洞”短期内还无法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但随着社区内无人店、自营店和便民店的增加,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服务。便民服务网点的布局还需要结合大数据去精准定位,通过大数据获得社区人口密度、居民生活需求、区域消费偏好等,对商品选择和服务体验做到更精准规划。对于部分老龄化社区难以快速接受新消费的现象,门店需要借助大数据,针对社区特点进行选品,做到千店千面,避免水土不服。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