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问答强监管下的金融业未来

出处:特刊 作者: 网编:尹文武 2017-12-06

2017年是强监管、强问责的一年,在十九大期间,包括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内的监管部门负责人也提出了“未来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 那么金融监管的尺度在哪里?行业未来的发展又将如何?12月5日,由北京商报联手北京品牌协会主办的“2017北京金融论坛暨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评选”会上,来自保险、银行、互联网金融三个领域的专家发表了各自看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兼博士生导师朱俊生:

保险业 回归保障要耐得住寂寞

保险监管的继续从严,应当是延续过去的政策,即“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过去一段时间寿险卖了大量短期的理财产品,快速地积聚资金。从消极的角度来看,由于负债成本非常高,短期的理财产品是不可持续的。而以积极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发展模式没有彰显寿险核心价值,因为寿险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人们的养老健康生死提供保障。

其实不仅是保险业务,其他金融行业也有类似问题。监管部门既是监管者,又是行业的主管者,内在是有张力的。作为监管者,要关注内在秩序,关注消费者利益的保护。而作为行业的引领者,也应试图通过各种政策引领行业的发展。

对于回归保障的挑战,首先,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障碍是功利笼罩下的浮躁与逐利的冲动。能否回归保障的关键,在于行业能否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以及股东层有没有给经营管理层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虽然小型公司力争成为中型公司,中型公司想做得更大,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是一个法人,也是一个有机体,有机体是长大长强,不是做大做强。

监管层面应彰显企业家精神。市场的发展是企业家精神推动起来的,而不当的监管包括管制,包括权力不受约束,包括法制不健全,都会抑制企业家精神。另外,要回归保障,相关政策环节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险其实很简单,最有效率的方法是让消费者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而现在的市场保障机制是政府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这样效率就会大打折扣。监管应鼓励市场机制,让保险回归保险,养老、健康、老龄化社会需求充分被激发。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主要体现在资金运用层面,目前已有超过38%的资金通过另类投资对接基础设施和实体经济,这也是保险经济配置的第一大资产门类。而我们下一步需要关注的,是资金对接的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以及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

互金业 规范使用大数据风控

监管严与松是一个程度问题。在互金领域里,很长一段时间,可能在准入等方面不是特别明确。但随着银监会对于网络借贷相关规定的出台,加上近期的141号文对于现金贷问题的管理。在准入制度方面要求所有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行,必须要持有牌照,符合相关准入标准。

从具体业务看来,趋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支持实体经济。所有的业务必须要服务实体经济,不要在其他领域过度加杠杆;第二,强调穿透。之所以针对资管出新规,是因为存在很多利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不透明进行监管套利的现象,也就是资金和资产方不知道自己的钱在哪。在增强穿透之后,风险可以得到相应的管控,相应的中间成本可以节省下来;第三,监管组织方面,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设立地方金融监管局,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监管机制。之前有一些类金融组织,比如说租赁融资、小额贷款等等,可能在监管口径上不是特别统一,而通过地方金融监管局把这些金融组织统一起来,可以有效地加强监管。

针对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用户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141号文专门提到关于数据风控的使用。在金融领域使用大数据风控成为趋势。我们在做供应链金融、消费信贷的时候,越来越多使用用户画像的概念,画像维度更多,风控也越发精准。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怎样合理地使用用户数据,既做到保护隐私,又通过精准的画像形成我们的风险定价,实现双赢。而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滥用手机通讯录,比如会出现收集到贷款人的亲友手机号,然后给他们打电话,说贷款人不还款等类似情况。

一方面,使用大数据风控的企业,要做好用户隐私的保护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必须不能发生用户账户、密码、身份证信息泄密事件。这也是对企业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立法的规范下对数据进行使用。近期中国互金协会牵头成立信联,把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数据收集并利用起来,从行业的层面进行一定的规范。这两个方面做好了,对大数据的风控是非常有利的。

中国光大银行北京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王雪松:

银行业 层层嵌套致杠杆率居高不下

监管趋严主要表现在金融方面的去杠杆和企业方面的去杠杆。金融方面去杠杆,因为银行投行化涉及到银行投行业务、投资、理财等表外业务,而这些业务和信托、证券等层层嵌套导致银行的杠杆率非常高,直接影响到的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最重要的一块风险,是监管方面重点关注的风险,也是银行自身应该防范的风险。

企业自身的债务去杠杆,也是我们工作当中的切身体会。房地产市场、国有僵尸企业、地方政府的高杠杆债务问题,以及日常工作中头几年做得比较早的加工贸易中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问题,都是非常突出的风险点,也是发生不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下一步监管应对企业的债务杠杆加以控制,银行自身对于这类企业的风控要求也提出了更新的课题和标准。

数据显示,今年整个银行业的罚单近2500张,对于2018年的银行业风控管理,宏观层面还是要去杠杆。而从微观的银行角度来看,风控紧随着银行的战略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银行要求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是银行风控的核心。企业结构中新的变化应该是下一步风控的重点。

第二,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大消费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也在进行零售转型。所以大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模式、理念、方式方法,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紧随创新的步伐,进一步思考和做出调整的地方。

第三,监管讲到的混业经营、差异化经营,也是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趋势。混业经营会涉及到大资产,一方面是传统的信贷业务,另一方面就是非传统信贷业务下的大资产业务,大资产业务向下会涉及到很多复杂交叉的金融产品。对这类金融产品控制,也是我们下一步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