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保险篇:保险姓保初见成效

出处:特刊 作者: 网编:尹文武 2017-11-29

T07(金融上新闻纸)s001

保险业在经历了非理性发展之后,正在强化“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突出主业、做精专业,筑牢风险防线,提高防范及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经历了一年的业务结构调整,目前保险业长期保障业务快速增长,而理财性保障明显回落,不过保障功能进一步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业务增长较为明显。

t7

规模持续扩大

业务:发展稳中趋缓

总体看,保险市场平稳发展,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运用收益稳步增长,行业风险保障及服务大局功能持续增强。

从前三季度来看,整个保险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457.32亿元,同比增长21.01%。与此相比,北京保险市场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29.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同比增长11.2%,而去年同期保费增长超过30%,达到35.4%。由此来看,北京保险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业务结构调整力度更大。

从全国各省市区来看,除了北京外,上海前三季度保费收入为1335.18亿元,江苏省保费收入为2948.9亿元,山东省保费收入为1950.33亿元,广东省保费收入为2681.64亿元,河南省保费收入为1678.1亿元,四川省为1621.77亿元等。

调整:理财型人身险收缩

随着“保险业姓保”的不断推进,保险业务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其中,以人身险中的理财型保险变化最为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2640.38亿元 ,同比增长23.43%。其中,北京地区人身险公司前9月实现保费收入1302.7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北京地区保费总规模的79.9%。值得一提的是,人身险公司的非保险合同业务新增交费511.3亿元,同比减少63.8%。

全国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816.87亿元,同比增长14.54%。其中,北京地区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26.7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北京地区保费总规模的20.1%。

北商研究院解读

增长仍然可期

尽管保险业务增长有所放缓,但增长仍可观,这与保险业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大关系。随着保险公司对保险理念、产品、服务等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保险消费者对保险理念以及抵御风险意识的增强,才有了保险市场的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与此前相比,保险业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在“保险业姓保”的基调下,各保险公司正在积极调整业务结构,理财型业务正在收缩,尤其中短存续期业务几乎叫停。

从北京地区人身险公司的非保险合同业务新增交费数据能看出趋势性变化。未来,拉长缴费期限、保障期限成为行业的共同特点。北京,地处监管政策较为敏感地区,业务增长比行业平均水平放缓更为明显并不意外。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金融监管持续加码,为了防范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保险业发展将进一步规范化,未来大起大落的发展状态将成为历史,强化保险业的保障功能将成为行业主流。

t8

产寿险增减不一

自2016年下半年,保险业强调回归本源,对于人身险中短期产品影响较大。尤其限制中短存续期人身险规定的发布,以及10月实施的134号叫停万能险作为附加险、年金保险五年内不得返还生存金等的影响提前释放,此类业务的发展明显放缓。

从数据来看,北京地区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033.2亿元,增速17.1%,同比下降32.2个百分点。虽然北京地区寿险业务总体保费增长放缓,而从险种分类看表现不一,普通寿险表现强劲,分红险放缓,健康险在调整过程出现了下滑。

具体来看,普通寿险同比增长22.2%,占比66.1%,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分红寿险同比增长8.4%,占比33.6%,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此外,健康险业务235.5亿元,同比减少12%;意外险业务34亿元,同比增长34.3%。

与人身险相比,财产险公司调整业务结构并不明显。一直以来,财产险中发挥理财功能的产品占比较少,以车险、企财险、工程险、责任险、信用保证险、质量保证险等为主,因此,在“保险业姓保”的推动下,业务增长仍表现不俗。

从财险市场全行业来看,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44.17亿元和414.03亿元,同比增长22.59%和14.99%。与宏观经济相关性较强的工程险增速明显加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0.79亿元,增长17.67%,增速同比加快7.12个百分点。

具体到北京地区,从大类险种来看,财产保险与人身险的表现类似,增幅有升有降。前三季度车险业务收入198.3亿元,同比增长5.9%,业务占比60.7%。相反,非车险业务增长较为明显,前9月实现保费收入128.4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保证险、工程险和责任险同比分别增长2.1倍、36.9%和23.5%。如此来看,保证险成为前9月财险市场的一匹黑马。

T08(金融上新闻纸)s001

北商研究院解读

健康险即将井喷

在保险市场上,曾经的万能险、分红险销售随处可见,有一些理财功能极强,以至于让普通消费者误认为是传统的金融理财产品,在市场上,也因此出现了很多误导销售。

提及前9月北京地区健康险出现“刹车”,也与长期以来健康险附加于寿险产品销售不无关系。

据了解,曾经健康险与理财型保险搭配销售,在理财型产品大幅收缩的背景下,新的健康险产品在调整过程中,打开市场仍需要时间。目前来看,随着人们对健康状况的关心,以及健康中国加速推进,健康险将出现回暖并井喷。

长期健康险,尤其带有健康管理服务的健康险将成为下一个风口。目前,各保险公司在健康险产品设计时,已将健康管理的理念融入其中。

与健康险相比,普通寿险正在回归本源的路上,出现了明显好转,缴费期限和保障期限均拉长,保费增长进一步加速,帮助大众提升了应对人身风险的能力。

在财险市场,车险业务增长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一方面受北京地区车辆保有量影响,另一方面与费率市场化改革相关联。非车险业务快速增长,折射出宏观经济向好及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收效明显。

t9

提升保障服务能力

理赔:健康险增幅最大

赔付支出主要指核算企业(保险)支付的原保险合同赔付款项和再保险合同赔付款项。企业(保险)可以单独设置“赔款支出”、“满期给付”、“年金给付”、“死伤医疗给付”、“分保赔付支出”等科目,可按保险合同和险种进行明细核算。

保险业能够保障民生、推动经济,最直接的体现并非市场规模多大,而是通过赔付来发展作用。

从全国保险业来看,前9月产险业务赔款3566.99亿元,同比增长7.39%;寿险业务给付3713.31亿元,同比增长2.85%;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884.61亿元,同比增长28.73%;意外险业务赔款162.36亿元,同比增长23.57%。健康险与意外险赔付支出增长较为明显。北京地区赔付支出与全国形成了明显反差。

从北京地区来看,前三季度北京地区赔付支出430.73亿元,去年同期赔付为442.15亿元,减少赔付支出约12亿元。

财产险公司累计赔款支出157.5亿元,同比减少10.9%。其中,车险赔款支出111.9亿元,同比增长0.4%;非车险赔款支出45.6亿元,同比减少30.2%。其中责任险同比增长21%,企业财险和货运险同比减少67.2%和39%。

前三季度北京地区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273.2亿元,增速2.9%,同比下降18.4个百分点。其中,满期给付占比56%,年金给付占比19.5%,赔款支出占比16%,死伤医疗给付占比8.5%。  

实体: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

保险业正在立足国家发展战略,突出主业、做精专业,拓宽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

从助推脱贫攻坚来看,截至9月末,农业保险为1.81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5%;支付赔款170.65亿元,增长26.18%;2193.56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受益,增长30.92%。

从提供资金支持来看,保险业定期存款余额超过1.4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投资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超过7.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3%。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投资规模达1224.35亿元。

保险资金积极助力北京市基础设施、科技园区、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2017年上半年,保险资金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参与北京市重点项目建设,累计投资规模达1328.2亿元,居全国首位。

保监会正在探索险资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目前已有保险机构投资PPP。从历史情况来看,保险资金对北京实体经济有浓厚兴趣。

北商研究院解读

保持适度赔付

无论保费收入有多少,市场规模有多大,只是表明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而保险真正发挥作用,还在于赔付了多少,也就是当社会、大众出现风险时,保险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目前来看,前三季度北京地区赔付支出同比减少,一方面表明保险公司的风控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与业务结构调整有一定关系。例如,财险市场责任险赔付支出同比较大幅度增长,是因为责任险风险本身较大,另一方面这方面的业务增长较快。

从人身险来看,目前满期给付占比仍为大头,未来保险期限拉长,这部分占比将逐渐下滑。不过,保险赔付和满期给付有一定的周期性。

理赔多,说明风控不好,理赔少未必就是一件好事。保险业通过技术手段合理把控风险的同时,应当加大风险防范教育以及对理赔典型案例的宣传。

今年,保险业定期评选行业具体典型性、影响力的理赔大案,来教育保险消费者,推动市场关注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不断提高民众的风险意识。例如,招商信诺人寿北京分公司车辆追尾致死420万元赔案,损失惨重,教育深刻。

t10

业务架构明显向好

t101

期缴:内涵品质在提升

今年5月,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限制快速返还型产品以及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此新政被业内视为对万能险的又一棒喝。该新规已于10月1日起执行。

在此前,保险业已率先走上回归保障的道路,最主要是寿险市场的业务结构。各家险企都在缩减趸缴型产品的销售,在开发期缴产品时不断拉长缴费期限和保障期限。

前三季度,北京地区寿险业务续期保费372.1亿元,同比增长27.9%,占比36%,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

从新单业务期趸缴结构来看,新单期率31%,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来看,人身险公司标准保费合计324亿元,其中,5-9年期(含5年期)占比14.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10年期及以上占比33.2%,同比上升10.7个百分点。

缴费期限越来越长,一方面有利于减轻投保人的缴费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险业务的稳定增长;保障期限越长,在为投保客户提供充足人身风险保障的同时,缓解了集中理赔兑付的压力。

银邮:占比回落明显

随着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以销售理财型保险为主的银邮渠道逐渐褪色,而以“一对一”销售的个人代理人优势正在显现。今年前三季度,全行业个人代理业务占比48.61%。三季度个人代理收入保费规模超越银邮代理,再次成为第一大渠道。

具体来看,保障功能产品占比较高的个人代理业务成为第一大渠道,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005.72亿元,同比增长33.73%,占人身险公司业务总量的48.61%,同比上升3.75个百分点;银邮代理业务9684.23亿元,同比增长15.69%,占比42.77%,同比下降2.86个百分点。

这一渠道发展趋势,在北京地区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前三季度北京地区银行渠道占比50.9%,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个人代理渠道占比32.1%,同比上升4.9个百分点;公司直销渠道占比12.4%,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其他兼业代理(不含银邮)、专业代理和专业经纪合计占比4.6%,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保监会局级主要领导干部研修班上也强调,要准确把握回归本源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保险产品首先是一个消费品而非投资工具;正确看待保障型保险产品的市场空间;准确把握“保险业姓保”的衡量标准。

北商研究院解读

“短平快”业务难再现

能够为投保客户做好人身风险的长期规划,是保险公司最核心的责任和能力,也是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目前来看,10年期及以上人身险产品占比超过三成,也表明“保险业姓保”正在通过调整业务结构走上正轨。

随着科技的快速应用,互联网保险也在大幅提升,与以往多在做保险责任简单的理财型保险所不同,场景化、责任简单的保险产品成为互联网保险的新亮点。

不过,传统渠道中的银保业务却因保险回归本源而出现了明显下滑。因为,在这一渠道,曾经的销售主力产品都为中短期的理财型保险产品。

在专家来看,原来银保渠道作为一个主要渠道,但是银保不赚钱,银保的利润很低,所以保险公司会舍弃这一市场份额,这也是个人代理重返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

下一步,银保业务要长期稳定发展,势必要转变观念、调整结构,不能再以“短平快”的节奏来拼市场份额、拼销售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