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酒文化不是简单粗暴的商业化

出处:特刊 作者:韩哲 网编:康秋炎 2017-10-17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酒业的文化自觉,离不开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与其他企业挖空心思制造文化不同,中国的酒文化就是一座金矿,无需舶来,只需还原。

“大碗吃酒、大块吃肉”固然是江湖文化,但酒文化在中国更多是一种文人文化,是曲水流觞和唐诗宋词,充满雅趣,归于礼仪。如今重新打捞,酒企不免得意,简直跟当下的社交文化和消费场景做到无缝对接。特别是随着城市中产阶层的壮大,酒文化对号入座,各自细分人们的偏好,还有钱包。

消费升级,人们消费的不再只是商品,而是通过花钱来建构阶层意识、身份认同和圈子文化。酒企躬逢其盛,如何顺势而为,便成为当下的必答题。如果没有品牌的加持,没有文化的赋能,酒企难免“伤仲永”。

文化需要变现,这个不用遮遮掩掩。但文化的商业化如果变得过于简单粗暴,很快就会裸泳。在单次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难免买单。但市场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公众会“用脚投票”,好的企业脱颖而出,差的企业现出原形。

酒文化,既是文学和人情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同流为寻租和公关文化。中国酒业的文化竞争,势必也会分层,简单化、粗鄙化和功利化总会出现,经过比较和扬弃,那些创新的、匠心和扎实的酒企文化将会胜出,变成溢价,变成品牌。

但酒业的文化竞争,不是一头扎进故纸堆,把自己的品牌向前追溯,仿佛越有历史,就越有底气。历史文化固然是品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是惟一,否则品牌只剩下“光鲜”的历史,而疏忽于真正的文化内核建设,即一种品质上的优越感。事实上,我们很容易把拼文化变成拼历史,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文化不是老字号的快餐化,它是一个过程,而功成不必在我。在后现代时期,文化如果只有商业化,并不算一种自觉,更像是一种自戕。消费主义没什么不好,只是当消费主义变成“帝国”时,当金钱成为新的拜物教时,虎嗅蔷薇。就像全球化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当全球化浩浩汤汤时,过犹不及。

对酒企而言,文化竞争刚刚开始。相较于洋酒的奢侈品化和会讲故事,中国酒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关系,BAT从一开始也是笨拙的模仿者,但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径。酒业的文化自觉,既需要整个行业的水涨船高,也需要涌现出头部企业振臂一呼,为大家减少试错成本。

文化这东西,开窍是一回事,自觉是另一回事,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发展是硬道理,文化是软实力,怎么搭配组合,企业家精神需要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