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东四:文保区的商业换颜

出处:特刊 作者:记者 蒋梦惟 张畅 网编:张兰 2017-08-02

T18(新闻纸)s002

T18(新闻纸)s001

位于东城区中部的东四街道,承载着不少老北京人的儿时回忆。这片泾渭分明的区域中,朝内北小街东部是商业繁荣的现代化小区,聚集了中国保利集团、中国电信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入驻,而街西则密布了已有700余年历史的胡同及四合院,其中东四三条到八条还是住建部认定的我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然而,就在这么一片满是历史文化院落的社区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量小商贩纷纷进驻,在那些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文物的胡同墙体上“开墙打洞”做起了生意,令当地居民不堪其扰。不过,随着去年6月东四街道开启对这些问题的集中整治,违建、违规出租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北京人记忆中的老胡同、四合院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模样,并焕发了新的生机。

T10(新闻纸)s001

痼疾:“变味”的文物院区

漫步在东四的老胡同里,浓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崇礼住宅、恒亲王府、段祺瑞宅……还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在东四一条到九条的这些巷子里,各种级别的文物院落多达20处左右,就连街边巷口的胡同墙体上,也到处都能看到明显的岁月痕迹。“东四街道的胡同四合院区整体形成于元代,历经元、明、清多个朝代至今,90%以上的胡同肌理依然保存完好。”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洪雷介绍说,在他的印象中,这片胡同、四合院是众多老北京人祖辈生活、生长的地方。

资料显示,位于东城区中部的东四街道,东起东二环路,西至东四北大街,北达平安大街,南到朝阳门内大街,总面积1.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4.6万人,现有7个社区,北京商报记者本次走访的老胡同正是位于朝内北小街西部的平房胡同四合院保护区。

2008年之后,东四胡同内非本地住户的身影陆续多了起来,利用胡同内房屋开店做小买卖的现象比比皆是,“这里一部分商户是自谋职业的原有住户,但更多的是被外来流动人员租了下来,尤其是2010年前后,胡同里相对集中地进驻了大量小商贩,麻辣烫、棋牌室、小餐馆、小建材店等业态逐渐在区域内扎根、发展,现已腾退原隆福寺早市中的商贩也慢慢聚集于此,甚至将加工点都搬到了街道里”。高洪雷坦言,这里大多都是为了满足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消费需求,本地居民却并不太感冒。数据显示,此前仅东四六条胡同内就有商户70家,其中包含餐饮店30家、百货16家、装饰建材4家、棋牌室1家。胡同内直管公房中“开墙打洞”的共有29处,其中居民自住的有8处,用于经营的有21处。

值得一提的是,东四三条至八条还是全国首批30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东四六条是这几条胡同中最宽的一条。但在这条700多米的胡同里,转租转借、“开墙打洞”多达40多处,小百货店、小发廊、小餐馆、家电维修等各种各样的小店一家接一家,令这条本该宁静舒适的胡同变得局促拥挤,而在整个东四三条至八条文保区“开墙打洞” 共357处,50%以上用于经营。

整治:历史风貌复原

遭遇同样问题的,还有东四街道辖区内最窄的南门仓胡同,据介绍,一年前曾经有6家小饭馆开在这里,将这个小路口堵了个严实,这6家小饭馆占地600多平方米,把胡同的仓南北巷路口人行便道挤得只剩下了一条小道,门口还经常停放着各种送餐的电动车,导致过往车辆穿行困难。由于违建紧邻军区总医院南大门,运送急症患者的救护车辆根本不敢从医院南门出入,饭馆搭起二层楼后,还将步道上的槐树树冠和枝杈锯掉了大半,“半边树”特别刺眼。

所幸自去年6月起,东四二条到九条以及南门仓胡同相继开展了封堵“开墙打洞”工程,700多岁的老胡同终于迎来了喘息的机会。据高洪雷介绍,截至目前,东四街道共封堵违规“开墙打洞”208处,而根据规划,东四街道也已全面启动了东四三条至八条胡同文保区违法建设集中清理整治拆除行动,预计今年内将拆除区域内违法建设86处、5077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200余处。

“实际上,相比现代化的楼房、社区,胡同整治工作更为特殊。”高洪雷坦言,胡同里的居民分布比较复杂,在前期的准备工作阶段,街道负责人需要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也费了不少周折。另外,不同于楼房规划的整体有序,平房区每一户的具体建设情况,甚至建设年代和材质都不同,这也给封堵工作带来了不小难度,“有的房屋原本的出口已被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堵死,不得不先替他们打通新的进出通道,才能推进下一步的临街门窗封堵;有的住户生活确实困难,完全仰赖店铺维持生计,街道也积极予以帮助,包括帮符合条件的居民申请最低生活补助等”。

胡同面貌的改变,让周边居民颇感耳目一新。在东四六条生活了几十年的贯女士直言,初步整改之后,胡同里噪音小了、人流量也少多了,“我们出行再也不需要为了避开大批聚集在胡同中的人群而绕道了”。对此,高洪雷透露,封堵“开墙打洞”只是第一步,年内东四多条胡同还将开展还建工作,力争最大限度恢复历史原有风貌。

宜居:精细做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东四对于胡同的整治并非是“一刀切”将所有店铺封堵、停业。“六条胡同附近,有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过去的数十年都利用自家的住房开设着一家小型杂货铺,小到烟酒糖茶大到日用百货一应俱全。”高洪雷表示,“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家有着合法经营资质的老店不仅十分遵守规章制度,而且俨然已经成为东四胡同的一个文化符号,老先生十分乐于向来往顾客介绍东四胡同的历史沿革,经过街道商议,我们决定保留这家店铺,为的就是留下一些本土性质的胡同文化。”

据介绍,封堵“开墙打洞”是东四街道 “静胡同、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封堵后,东四街道将对胡同外立面、窗户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并结合“静胡同、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业态提升规划,恢复胡同元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未来还将考虑建设地上或地下停车场。而根据周边居民意愿,东四街道还在路口东西两块公共用地上建设街心小花园,摆上了石凳,铺上了碎石步道,建成了小花池。“按照最初的园林规划,应该每500米就有一处花园绿地”,高洪雷介绍,东四街道辖区内胡同多,同南门仓胡同一样,拆违的特点是小、碎、散,拆违所得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左右居多,只能小处着眼,精细做文章。

此外,东四街道所在的东城区年内还将建设百条“十无示范街巷”,开展“百街千巷”综合整治提升,打造样板街巷。拆除既有存量违法建设,及时清运拆除废料,做到场光地净。存量违规“开墙打洞”,封堵位置必须与原房结构规格保持一致,按照原房本、蓝图等原状进行整体恢复。群众反应强烈的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等问题,做到挂账点位按时销账、无证无照动态清零。

根据规划,今年东四三条到八条的腾退保护将展开试点,预计东四四条和六条率先启动,为日后全面推进积累一些经验。而六条拥有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有望引入新型产业,例如胡同文化特色客栈、共享办公、文化交流空间等。未来还将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在东四区域引入物业管理公司,为居民提供环卫保洁、绿化养护、交通疏导、秩序维护、安全防范、设施巡查等标准化服务。

补位:“见缝插针”的新业态

实际上,重新找回原有历史风貌的东四胡同并非完全性地排斥所有新生商业业态。高洪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东四街道办在整治“开墙打洞”的同时,也按照本地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和一刻钟商业服务圈的要求规划了生活服务设施,比如便利菜站、国安社区平台,甚至是品牌连锁超市等。“目前,我们初步为每条胡同建设一家菜站和一所社区平台,并且在六条即将改造引入崇远万家等连锁超市品牌。此外,街道办了解到,本地居民对胡同中原有的小型建材店和废品回收点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需求较为集中,因此我们打算为平房区引进物业来承担一部分这些业态的职能。”高洪雷表示。

扩展到胡同周边区域,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虽然有着20多年历史的隆福寺早市因占道许可到期、加速地区商业改造需要等已于去年6月彻底停业闭市,但这也为当地商业业态整体升级奠定了基础。通过高德地图搜索不难发现,在距离东四头条到九条社区步行10分钟左右的区域内,现在已坐落有两家大型连锁超市,即奥士凯物美和物美大卖场,还有7-11、全时、快客在内的数家便利店和民营小卖部;餐饮方面,东四北大街两侧餐厅、咖啡馆、小吃店布局密集,且兼顾了简餐和高端餐饮。值得一提的是,就连针对较为细分消费需求的宠物店、洗衣店和健身房,也成为了东四社区商业的标准配置。

在北商研究院特邀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看来,诸如东四这类历史久远的居住区,此前可以依靠便利且便宜的胡同小商铺满足多数需求,整改之后势必面临较大的供给缺口,对于一些高龄老人、老住户而言尤甚。“目前看来,当下最为流行和便利的O2O服务模式将是很好的补缺工具”,洪涛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胡同居民大可充分利用手机或网络,预约定期送餐和送菜服务,“考虑到部分老人不熟悉操作,社区可以在每一条街道设立一家O2O综合服务站,帮助这类居民代购、代订,并送货送餐上门,尽力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另据了解,为落实东城区整体民生保障,东城区整体制定了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初步目标是到今年底,在东城区的15个街道都配备一个“便民综合体”,同时新建或规范蔬菜零售网点25个。此外,东城区还研究制定了“百街千巷”直配公租房实施办法(试行),计划通过公租房来切实解决百姓的居住困难问题,也同时解决腾退问题。届时,东四街道也将从上述一系列便民措施中获利。

111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张畅

·记者手记·

700岁的老胡同也可以很宜居

城市治理需要加减法。拆除违建,治理“开墙打洞”把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推至街头巷尾,深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胞。去年,北京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313万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数字背后伴随着低端业态挤出,重点街道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北京的城市功能也在悄然重塑。

东四街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缩影。在无数老北京人童年回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东四胡同原本泾渭分明,商业区与居住区互不干涉,东四三条到八条还是住建部认定的我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但近年来涌入的大量小商贩进驻却打破了这一平衡,也令本地居民不堪其扰。随着多处“开墙打洞”蔓延,以往古朴的胡同风貌也面目全非,着实令人可惜。

同其他街区一样,东四选择了破而后立的治理方式,于去年10月启动了首轮整治“开墙打洞”和违建拆除。在走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了疏解工作给东四街道带来的变化,卫生状况改善了、交通拥堵也有所缓解。更令人欣慰的是,考虑到老街坊日常生活需要,清除低端业态之后,东四也按照本地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和一刻钟商业服务圈的要求规划了生活服务设施,便利服务站、菜店甚至是废品回收站、小型建材店都实现了升级。与此同时,腾退之后的空地上还诞生口袋公园和袖珍绿地,为周边居民茶余饭后增添了新的消遣。

东四街道改造的经验表明,旧与新并非是对立的,通过巧妙的腾笼换鸟、见缝插针,700多岁的老胡同也能焕发新的生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住户也能享受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生活模式。漫步在如今的东四胡同中,翠绿环绕、鸟鸣阵阵,北京人记忆中的老胡同、四合院正慢慢恢复往日的模样。可以预见,随着未来O2O模式的新兴商业模式逐渐渗透,老胡同不宜居的标签将正式成为历史。